野烧重苏,山绿密摇帘雨。又花时、莺啼燕语。春风吹梦,到邮亭前路。见平芜、绊牵飞絮。
芬菲易尽,愁听子规声苦。忆家山、簪裾旧侣。关河在远,滞天涯羁旅。羡征鸿、自由来去。

【注释】:

谢池春:词牌名。本篇为双调小令,上下片各有五句,前四句三仄韵,后一句两平韵。

野烧重苏:指草木经过燃烧又重新繁茂。

又花时:即“又花开”之倒装。

莺啼燕语:形容春天的鸟语花香。

平芜:平坦的原野。

簪裾:插着簪子,穿着礼服。指古代妇女的一种打扮。

羁旅:旅途劳顿。

羡征鸿:羡慕远行的大雁。

【赏析】:

这是一篇描写春天景象和抒发作者怀乡情的词作。

上阕写景。起首两句写春天景物:“野烧重苏,山绿密摇帘雨。”野火过后,草木重新繁茂起来;山色青翠,树木茂盛,仿佛摇动着绿色的帘幕一般。“重”,是再次的意思。“摇帘雨”,用拟人笔法,把春雨比作帘子,好像在晃动一样。“又花时”三句,写春天的景色,“莺啼燕语”写鸟儿鸣叫;春风吹过,使人如梦。“到邮亭前路”,指春天到了,可以出去郊游,到邮驿亭前的路上去走走看看了。这一句中,“到”,动词,去;“邮亭”,“邮驿亭”,古代设在驿站的建筑物;“邮亭前路”,即驿路上。

下阕抒情。开头两句写思乡之情:“见平芜、绊牵飞絮。”看到一片平原,飘散成片的柳絮被风吹得团团乱转,像有什么东西牵扯它们似的。“平芜”,“平旷的田野”;“绊牵”,纠缠。“飞絮”,随风飘飞的柳絮。“芳菲易尽”,花儿很快就要凋谢完了。“愁听子规声苦”,听到布谷鸟(布谷鸟又叫子规)的叫声,心中十分悲伤。“子规”,布谷鸟,相传春秋时蜀王杜宇让位给相夫,其魂魄化为杜鹃,昼夜悲鸣,声闻于野。所以后人常以“子规”代指杜鹃鸟的叫声。

最后两句写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怀:“忆家山、簪裾旧侣。关河在远,滞天涯羁旅。”回忆起故乡的山川大地,那些年曾经一起学习、玩耍的朋友们,如今都分散到各处去了。“簪裾”,古代读书人的头饰和衣服;“侣”,同辈朋友;“羁旅”,旅途中的旅客。“关河在远”,指故乡遥远的地方,这里也暗指自己的故乡;“滞天涯”即滞留在外,不得归。“羡征鸿、自由来去”。“征鸿”,远行的大雁;“自由来去”,指大雁能够任意飞行而来去自如地。

整首词通过描写春天的自然景色和人物的活动,表达了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