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吊古傍隋宫。板渚雨蒙蒙。依旧平山堂外,淡烟疏柳长空。
年年此地,漫天榆荚,着地东风。太息韶华几换,游人犹想仙翁。

【注释】

吊古:凭吊古迹。平山堂: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隋宫:指隋炀帝的行宫,在今天的南京城内。板渚:在今扬州市北郊。榆荚:榆树的果实,春天落下来像棉絮一样。

【赏析】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闲居期间,重游金陵旧地,写下了这首怀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中有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首句“我来吊古”,点明题旨,即作者来此凭吊隋炀帝的旧迹。开头二句写来到板渚凭吊隋宫遗址时的情景:“板渚雨蒙蒙。”雨蒙蒙,迷蒙的小雨。“依旧”,说明隋宫遗迹依然存在。“淡烟疏柳长空”,描写平山堂外的景色。“淡烟疏柳”,指烟雾缭绕、柳枝稀疏,一片苍茫空阔的景象。

过片两句承前启后,由景入情,抒发吊古之慨:“年年此地,漫天榆荚,着地东风。”这是全词的重点。“年年”,说明时间之久。“漫天榆荚”,即榆钱儿,是江南春天常见的景象。这里用“榆荚”比喻飘零的花瓣;“着地东风”则暗指春风吹落的花瓣和随风飞舞的杨柳花。这一句既写眼前所见,又写出了心中所感。“漫天榆荚,着地东风”与“满城风雨近重阳”(《浣溪沙》)中的“满城风雨近重阳”意境相近。

“太息韶华几换,游人犹想仙翁”,最后一句写凭吊之意。作者感叹时光易逝,自己已到晚年,对当年风流才子陶渊明的追忆更增无限感慨:“太息”二字表现了深沉的感慨;“游人”二字表明作者是在游人的想象之中。陶渊明曾隐居于板桥陶公山,后人称他为“隐逸诗人”。陶渊明常采菊东篱,自饮其酒,以助吟诗之兴。此处作者以陶渊明自比,也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但仍心系高远,志存鸿鹄之志。

这首词融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慨,同时也寄寓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全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感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