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好艳阳天。春在谁边。闲花野草不胜妍。蓦地呜呜声里听,何处啼鹃。
令我思绵绵。旧恨重牵。回头山色总堪怜。肠断甲申亡国泪,都化愁烟。
【解析】
本词作于作者被贬途中,是一首怀乡伤时之作。词人以“三月十九日”的春光为背景,写自己对故乡和旧国的感情。上片先描绘明媚的春景,再抒发思念故国的深情;下片写自己对亡国之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愁绪。
浪淘沙 · 令别苏州,在汽车中作,是日为三月十九日
大好艳阳天。春在谁边?闲花野草不胜妍。
蓦地呜呜声里听,何处啼鹃?
令我思绵绵。旧恨重牵。
回头山色总堪怜。肠断甲申亡国泪,都化愁烟。
浪淘沙 · 令别苏州,在汽车中作,是日为三月十九日
大好艳阳天。春在谁边?闲花野草不胜妍。
蓦地呜呜声里听,何处啼鹃?
令我思绵绵。旧恨重牵。
回头山色总堪怜。肠断甲申亡国泪,都化愁烟。
注释:
①浪淘沙:又名“忆王孙”、“醉公子”。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
②令别苏州:词人在旅途中作此词,是日为三月十九日。
③艳阳天:明媚的春天。
④何人:指何处。
⑤啼鹃:杜鹃鸟,传说蜀王杜宇曾教民种桑养蚕,死后魂魄化为杜鹃鸟,鸣声凄切,悲感之极。这里借指亡国之君。
⑥思绵绵:思绪绵长。
⑦重牵:又牵惹。
⑧山色:指家乡的山川景色。
赏析:
上片开头两句,描写江南早春的美景,渲染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春”在这里既指自然界的万物复苏,也暗指作者所怀念的祖国和人民。
过片“蓦地”二字,点出了作者听到呜咽悲切的鸟声,顿时勾起了无限愁思的原因所在。这一句中的两个“我”,一个是指自己,另一个是指作者所怀念的祖国。作者因听到哀怨的鸟鸣而想起故国,这种感情是很自然的。然而,这仅仅是作者一时的情绪,所以接下去的“旧恨重牵”,则表明他对故国的思念是永远不能摆脱的。
下片开头“回头”两句,用杜甫《登高》诗中的原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把前文的哀怨情绪进一步推向高潮。作者想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自己却仍身受囚禁之苦,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他想到要将自己的忧愤之情化作愁烟消散。这里的“愁烟”,既是诗人心中的忧愁之烟,又是作者眼中眼中所见的愁云。
全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国之痛和羁旅之苦的感受,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