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遍看祠堂,历历曾彭左李。南麓独寻苍水墓,大抵无人来此。古木含愁,残山不语,俎豆全荒矣。两回凭吊,痛哭斜阳堆里。
谁信一掬椒浆,阊阖城外,庙奉东阳祀。一样堤兵期灭虏,未许腥膻忘荐。故国魂香,孤臣血碧,种性终难死。缘悭展拜,令我凄然无已。
注释:
- 念奴娇:这是一首词牌名,通常用于词作中表达豪放或婉约的情感。在这里,“念奴”可能是对词作者的一种尊称,表示尊敬或亲近。
- 自杭至苏,由苏返沪:从杭州到苏州,再到上海。杭(杭州)苏(苏州),这两个地名在古代文学中常见,分别代表了江南的两大城市,而“苏返沪”可能指的是返回上海。
- 晤去病、勉后、天梅诸人:遇到去病、勉后、天梅等人。去病和天梅可能是朋友或者熟人,而勉后可能是另一个名字或者是特定的人物。
- 张公国维祠:张公国维,可能是指一位名叫国维的人,他可能有祠堂供人瞻仰。
- 苏之有张祠,余初未知也:苏州有张祠,我一开始不知道。这句话表明作者在前往苏州的时候并不知道那里有个名为张祠的地方,可能是后来才了解到的。
- 填此志憾:填下这个遗憾。这里的“志”可能是指记录或记载,“憾”则是遗憾或失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未能参观张祠而感到的遗憾。
- 西湖游遍看祠堂:在游览西湖的过程中,特意去看祠堂。这句描述了作者在游历西湖时,特地去参观了祠堂。
- 历历曾彭左李:一一列举了曾、彭、左、李这些历史人物。这可能是在形容祠堂内陈列的历史人物众多,或者是在描述祠堂内的装饰风格。
- 南麓独寻苍水墓:在南面的山麓上独自寻找苍水的坟墓。这句话描绘了作者独自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寻找某个人的坟墓,可能是在表达一种怀念之情。
- 大抵无人来此:这个地方大概没有人来过。这句可能是在表达对祠堂周围环境的描述,或者是在表达对这个地方的陌生感。
- 古木含愁,残山不语:枯死的树木含着悲伤,沉默的山峰不说话。这句话可能是在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祠堂周围的景色,或者是在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
- 俎豆全荒矣:祭祀用的器具全部被遗忘了。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对祠堂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或者是在表达对历史的感慨。
- 两回凭吊,痛哭斜阳堆里:两次站在高处凭吊,在夕阳下痛哭。这里使用了“斜阳堆里”这一形象化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在夕阳下凭吊时的悲痛心情。
- 谁信一掬椒浆:谁能相信一捧椒浆的力量?椒浆可能是指用花椒煮的水或酒,这里是用来比喻力量的渺小或是希望的渺茫。
- 阊阖城外,庙奉东阳祀:在长安的城墙外,有一个供奉东阳神的地方。这里可能是在描述祠堂的位置,或者是在表达对某种信仰的尊重。
- 一样堤兵期灭虏,未许腥膻忘荐:一样的堤防兵要消灭侵略者,但不允许把敌人的血腥味忘记。这句可能是在强调保卫国家的决心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对敌人的警惕和厌恶。
- 故国魂香,孤臣血碧:故国的魂魄依然散发着香气,孤独的大臣的血泪是碧绿色。这句话可能是在赞美祖国的繁荣昌盛,或者是在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 种性终难死:这种本性终究难以死亡。这句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坚定的信念或决心,无论是生还是死都不会改变。
- 缘悭展拜:因为条件有限不能亲自参拜。这里的“悭”可能是指限制或约束,表达了作者因条件所限而不能实现的愿望或情感。
- 凄然无已:悲伤到了无法停止的程度。这里的“凄然”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悲伤和无奈,而“无已”则强调了这种情绪的强烈和持久。
赏析:
这首诗通过作者的视角,展现了他对苏州之行的感受和思考。诗中不仅描绘了苏州的美景和历史遗迹,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通过对苏州的详细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回忆,诗人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责任感。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