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阵来沙渚。逗轻寒、霜天一抹,晚红如缕。掠下晴窗惊帛裂,影逐断云归去。伴黄叶、萧萧乱舞。寒话空林飞且止,似商量、明日风兼雨。声哑哑,倩谁诉。
黄云城畔知无数。趁星稀、月明三匝,一枝休妒。雁字横斜纷几点,极目江村烟树。惆怅煞、落霞孤鹜。啼向碧纱堪忆远,最凄凉、织锦秦川女。空房宿,泪偷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大致内容理解一遍,包括意象、诗句的意思等,在此基础上结合重点句子进行赏析,最后分析表达的情感即可。注意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句式结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描写方法)和思想情感等角度鉴赏,同时注意要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来理解。
“鸦阵来沙渚”,点明季节,交代环境。“逗轻寒,霜天一抹,晚红如缕”,描绘了一幅萧索凄清之景,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掠下晴窗惊帛裂,影逐断云归去”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雁归巢时的情景:惊飞的燕子被惊得翅膀都张开了,像一匹帛在风中撕裂一般,而那些残破的雁影则随着断了线的云彩一起消失,暗喻自己的身世飘零、四处漂泊。“伴黄叶、萧萧乱舞”写大雁归巢时,与落叶相伴,翩翩起舞,形象生动,富有动感和生命力。“寒话空林飞且止,似商量、明日风兼雨”两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大雁似乎在商量着明天风雨的到来,又似乎在向诗人诉说着离别的痛苦。“声哑哑,倩谁诉”写出了雁鸣之声,既表现出大雁叫声悲凉、凄切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内心凄凉、孤寂的情感。
“黄云城畔知无数。”点出地点,交代背景。“趁星稀、月明三匝,一枝休妒”用典,化用《诗经·小雅·北山》中的“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意境,借指自己的处境。“雁字横斜纷几点”,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边芦苇丛中,一群群大雁在低低地飞鸣,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极目江村烟树”,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雁飞鸣时,诗人眼中的江村景色:江边的村庄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远远望去,只能看到几间房屋的轮廓,炊烟袅袅升起,一切都显得朦胧而又神秘。“惆怅煞、落霞孤鹜”,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因思念远人而愁苦不堪的心情。“啼向碧纱堪忆远,最凄凉、织锦秦川女”,“啼向碧纱”写出了大雁啼叫的声音,声音凄凉,引人入胜;“织锦秦川女”借用典故,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苦:她思念远方的亲人,就像那织锦的秦川女子一样思念丈夫;而她丈夫在外漂泊,却不知道她的心声。“空房宿,泪偷注”,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因思念远人而伤心流泪的形象。
【答案】
示例:
贺新凉
(宋)张元干
贺新凉·送人呈徐君猷
鸦阵来沙渚。逗轻寒、霜天一抹,晚红如缕。掠下晴窗惊帛裂,影逐断云归去。伴黄叶、萧萧乱舞。寒话空林飞且止,似商量、明日风兼雨。声哑哑,倩谁诉。
黄云城畔知无数。趁星稀、月明三匝,一枝休妒。雁字横斜纷几点,极目江村烟树。惆怅煞、落霞孤鹜。啼向碧纱堪忆远,最凄凉、织锦秦川女。空房宿,泪偷注。
赏析:
此词为送别之作,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词。
上阕先写秋夜景象,以“鸦阵来沙渚”开篇,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此时天气寒冷。接下来写到大雁南飞,它们掠过晴朗的天空,给人们带来一丝寒意。接着又写到大雁归巢,它们在黄昏时分飞临沙洲,给人们带来温暖。“掠下晴窗惊帛裂”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归巢时,与落叶相伴,翩翩起舞,形象生动,富有动感和生命力。
下阕开始就写大雁的啼叫:“寒话空林飞且止,似商量、明日风兼雨。”这两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大雁叫声悲凉、凄切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内心凄凉、孤寂的情感。“声哑哑,倩谁诉”一句写出了大雁鸣之声,既表现出大雁叫声悲凉、凄切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内心凄凉、孤寂的情感。
过片写诗人送别友人后的感受和想象。“黄云城畔知无数”,化用《诗经·小雅·北山》中的“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意境,借指自己的处境。“趁星稀、月明三匝”两句用典,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意境,借指自己的处境。“一枝休妒”,借用典故,写诗人因处境艰难而感到悲伤,就像那被嫉妒的杨花一样。“雁字横斜纷几点”,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边芦苇丛中,一群群大雁在低低地飞鸣,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
过片之后转入尾韵,写诗人因思念远人而愁苦不堪的心情。“啼向碧纱堪忆远,最凄凉、织锦秦川女”二句运用比喻、衬托的手法,写出了思妇的相思之苦。“空房宿,泪偷注”,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因思念远人而伤心流泪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