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重天垂,怪巍楼不见,春入平湖。湖边麦畦涨绿,犹带霜腴。惺忪柳眼,倩东风重染花须。青石上,泉流暗壁,依稀人境清殊。
堪笑昔年仙侣,但高吟楚些,谁解吴歈。兴亡古今几许,岂曰天乎。山川满目,叹人间千载须臾。空怅望,园林寂寞,遥闻水鸟相呼。

【诗句解读】

庚午年春天,阴天郊野里行走,走过颐和园。

云层厚重,天空下垂,怪巍楼不见了。春天进入平湖。湖边麦田涨绿,还带着霜的肥美。柳树惺忪着眼睛,请春风再染花须。青石板上,泉水流过暗墙,依稀人境清幽。

可笑昔日神仙侣伴,只是高吟楚些,谁理解吴歈?兴亡古今几许,岂说这是天命!山川满目,感叹人间千载,转眼即逝。空怅望,园林寂寞,遥闻水鸟相呼。

【译文】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垂挂着,奇怪的楼阁消失了,春天来到了平静的湖面上。湖水边的麦田长满了绿色,仍然保持着冬天时的肥沃和肥美。垂着惺忪的柳叶,请春风再吹动它们长长的枝条。青色的石板上,流水在暗墙上悄悄流淌,依稀能见到那幽静的人迹和清新的环境。

可笑那些过去的神仙侣伴,只知道高声吟诵楚辞,谁又能懂得吴歌中的意韵呢?历史的兴亡更替了多少个朝代,难道这就是天命注定的吗?满眼都是山山水水,感叹人生短短几十年,转眼之间就已过去。徒然地怅惘眺望,园林中一片寂静,远远地传来水鸟的呼唤声。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戊午(1878)年春游颐和园所作。上片写景,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暮春之晨景象:云层厚重,天气阴沉,远处隐约可见巍巍楼阁隐没于重重云雾之中;近处则是湖光潋滟,碧波荡漾,岸边麦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下片抒情,抒发了作者对人事沧桑、世事无常的感慨。

“庚午”为光绪八年(1880),正值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作者以庚午年春为题,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变幻的忧虑与无奈。全篇以咏物起,以咏情结。首句写景,“阴郊行”,点明时间地点,渲染气氛,暗示着作者心境之压抑、沉闷。颔联描写景物,“重”,“犹带霜腴”,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田的特点。“惺忪”二字,既写出了柳叶初生时的娇嫩欲滴,又写出了作者心情上的迷茫恍惚。“青石”,“泉流”、“人境”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尾联则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对于世事无常、历史易改的感慨之情。全词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