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仲谋。刘家寄奴。百年天堑荒芦。岂英雄意乎。
秦淮听乌。京江卖鲈。掀髯莫赋归欤。作东吴酒徒。

醉太平·北固览古

孙家:指孙权,字仲谋。刘家:指南朝陈霸先,字寄奴。百年:一作“千载”。天堑:指长江。荒芦:长满芦苇的河滩。岂:难道。意:意志。秦淮:秦淮河,今南京市秦淮河。乌:乌鸦,这里指乌鸦叫声。京江:长江下游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因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又称京口江,俗称京口江。鲈:指莼菜,一种水生蔬菜,产于我国东南一带,古人常以它作美味佳肴或佐酒品茶,如唐代诗人李白在《赠汪伦》中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宋代诗人范成大《鲈鱼行》有“江南可采莲,江北不可采莲”之句,都是借吃鲈鱼来比喻友谊。掀髯:捋须,表示豪放不羁的样子。莫赋归欤:不要写“归去”的词句。作东吴酒徒:做东吴(即江东、江南)的酒徒。

【译文】

孙氏家族的孙权和刘氏家族的陈霸先,他们百年来所面对的是一条宽阔的长江。难道他们不是一位英雄吗?

我在秦淮河边听那乌鸦啼鸣;在京口江上我尝过鲜美的莼菜。如今我捋着胡须不再吟咏“归去”,做一个东吴酒徒。

赏析:

本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通过对孙权、陈霸先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全诗情感充沛,慷慨激昂,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第一句中“孙家”、“刘家”,指三国时代的孙权(孙仲谋)、刘裕(陈霸先)。孙权曾于公元208年率军进攻曹魏,被张昭劝降,于是班师回建业(今南京)。孙权在返回建业时,经过京口(今江苏镇江),曾向张昭请教治国之道:“孤谓天下方乱,群雄虎争,为之奈何?”张昭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君不如留都金陵(建业,今南京)大治宫室,练精兵,候四方之变;今闻蜀汉遣诸葛亮西行,此天亡国也。彼三寸不烂之舌,非复吴下阿蒙也;都督陆伯言,已逝矣;周瑜虽奇才,然今已亡;程普等俱为厉贼,若得其人,足以建功;但恐将军不信而阻之耳!”孙权听从张昭的建议,在金陵大兴土木,广积粮草。后刘备亲率大军进攻合肥,孙权派鲁肃到合肥劝孙权夹击刘备,结果刘备败走,孙权因此巩固了江东根据地。所以诗中的“百年天堑荒芦”一句,实指孙权当年在金陵大兴土木之事。

第二句承第一句“孙家”而来,又引出第二句“刘家寄奴”。“寄奴”是指刘裕。据《南史》记载,刘裕曾自比管仲、乐毅:“吾既托迹寄奴,亦愿及此际立功名。”刘裕年轻时,曾投师学剑于著名侠义之士祖逖,后来在祖逖的帮助下,他率领一支部队投奔了晋元帝司马睿,并很快成为司马睿手下的一名将领。后来,他又投靠了桓温、殷仲堪等人,逐渐扩大势力。376年,刘裕在长安发动了“废立之争”,最终迫使晋惠帝禅位于他。同年,刘裕在洛阳登基称帝,建立了宋王朝。刘裕死后,谥号为“文皇”;庙号为“武帝”,史称南朝刘宋。

第三句承接前两句,进一步展开议论。诗人指出:自从刘裕建立南朝以来,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千年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无数的战争,无数的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消逝了生命。但是,这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因为英雄的事业,总是难免有兴衰荣辱的。

第四句紧承第三句而来,诗人进一步指出: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有多少位英雄豪杰!其中既有像曹操、司马懿这样善于玩弄权术的奸雄;也有像苻坚、慕容垂那样好大喜功、不知进退的武夫;还有像王莽、刘渊这样野心勃勃、反复无常的小人。然而所有这些人最后都失败了。只有像孙权、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尾联“秦淮听乌,京江卖鲈”,则是诗人由对历史的评说转向现实生活的描述。秦淮河畔乌声阵阵,京江上鲈鱼鲜嫩可口。诗人在这里用两个生动的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诗人虽然远离了战场的纷争,但依然保持着豪放不羁的性格,仍然过着潇洒自在的生活。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特点。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把历史与现实、英雄与奸雄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同时,诗人又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用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写法既富有诗意,又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