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外青青,风日如今方美。觅一个、板桥娘子。向前村,寻诗思,见宿水鸬鹚起。白荡小舟三四。晒渔蓑、绿杨烟里。
有个渔家,将鱼换酒村肆。煮一半、下些盐豉。更指点,松楸道,百年休计。南岗几多墓,一半无人扫矣。
《踏青游·南村》是董以宁创作的一首七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闲适生活情趣的追求。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以及渔家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中“郭外青青,风日如今方美”,通过描绘出郭外的景色,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时光。这里的“青青”意味着生机勃勃,而“风日方美”则强调了春天的气息和阳光的温暖。诗人通过这样的开头,为读者营造出了一幅和谐宜人的春日画卷。
“觅一个、板桥娘子。”这句话带出了寻找一位板桥上的女伴的情景。在传统中国诗歌中,“板桥”常常被用作一种浪漫的象征,代表着诗人心中的那份纯真和美好。这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随后,“向前村,寻诗思,见宿水鸬鹚起。”这几句描述了诗人走向村庄去寻找灵感的情景。这里,诗人不仅找到了一个伴侣,还找到了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鸬鹚作为候鸟,常常在水面上留下美丽的倒影,成为了诗人眼中诗意的象征。
再然后,“白荡小舟三四。”诗句中的“白荡”可能指的是清澈的水面上漂浮着几叶小舟。这里的“三四”可能是指小舟的数量,也可能是指小船的轻盈和灵动。诗人用这样的细节来增添画面感,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晒渔蓑、绿杨烟里。”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渔民晾晒渔网的画面。在这里,渔蓑象征着渔民的劳动成果,而绿色杨柳和烟雾则营造了一种朦胧而恬静的氛围。这种景象让人联想到了江南水乡的宁静,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踏青游·南村》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的诗作,更是一首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与追求的自由与宁静之作。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细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入挖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