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城外平山路。五里香尘消暖雾。水碧迢迢。溪北溪南出画桥。
酒旗闲向春阴卷。黄鸟一双篱外啭。堤畔人家。风细秋千影半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接着要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最后还要对诗歌进行赏析。

本题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对诗歌进行赏析”。这是一道比较综合的试题。考生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诗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比如“绿杨城外平山路”一句,诗人通过描绘一幅绿意盎然的春景来烘托出作者的愉悦心情,同时“平山”与“绿杨”相对,也形成了一种对比的效果,增强了艺术效果。“酒旗闲向春阴卷”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酒旗随风招展的画面,给人以美感享受。最后一句“堤畔人家,风细秋千影半斜”,则通过描绘堤上人家的动态美来衬托出水边的景色,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情。

【答案】

①偷声木兰花:词牌名。②红桥即事:以红桥为题的即事。③平山:山平坦如平地而得名。④暖雾:春天的雾。⑤画桥:指小河上的木桥。⑥黄鸟:黄色的小鸟。⑦篱外:墙外。⑧黄莺:黄色的小鸟。⑨堤畔:水边的堤岸。⑩黄莺:黄色的小鸟。⑪堤家:水边的人家。⑫风细:风很小。⑬秋千:一种可以荡来荡去的玩具。⑭赏析:

此词写于元丰年间作者任江都县主簿时,当时作者正被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作者借红桥即事而抒写其内心的感受的作品。

“绿杨城外平山路,五里香尘消暖雾。”开篇两句,词人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出发来刻画红桥周围的景色。绿柳成荫,平路通达,远处五里之外的香尘已经消融在暖雾之中。这里的“平山”、“香尘”都是实写;“绿杨”、“暖雾”则是虚写,以衬托出红桥之美。

“水碧迢迢溪北溪南出画桥。”第三句描写的是红桥周围的环境,红桥位于溪北溪南,桥下清澈见底的小溪宛如一条玉带。

“酒旗闲向春阴卷,黄鸟一双篱外啭。”第四句继续描写红桥周围的景象,春阳下,酒楼上的旗帜懒散地随风招展,一只黄色的小鸟在篱笆外欢快地鸣叫。

“堤畔人家,风细秋千影半斜。”第五句描写的是水边的人家,微风吹拂着,荡漾的水面上荡着秋千的影子,显得有些斜斜的样子,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感觉。

“赏析:

此词写于元丰年间作者任江都县主簿时,当时作者正被贬谪到黄州。这首词是作者借红桥即事而抒写其内心的感受的作品。

“绿杨城外平山路,五里香尘消暖雾。”“绿杨城外平山路”是实写,是说城外有一片绿油油的杨柳树,平直的道路穿过这片树林,路的尽头就是红桥。“五里香尘消暖雾”是虚写,是说路上的行人络绎不绝,他们扬起一路尘土,在春日的暖空气中消散了。这一句中,词人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既突出了红桥的地理位置,又渲染出了红桥周围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美景的喜爱之情。

“水碧迢迢溪北溪南出画桥。”第二句中的“水碧迢迢”是实写,是说水色碧绿,波涛浩渺,远远望过去就像是一座画桥。“溪北溪南”是虚写,是说溪水南北流向,流经两座小桥之间。这一处也是实写,因为前面说了“五里香尘消暖雾”,所以这里说的应该是“溪北溪南”。这句中,词人运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将红桥比作画桥,既突出了红桥的美丽,又表达了词人对于红桥的喜爱之情。

“酒旗闲向春阴卷,黄鸟一双篱外啭。”第三句中的“酒旗闲向春阴卷”是实写,是说酒馆的旗帜慵懒地向春风舒展,在春日暖阳的照射下卷起。“黄鸟一双篱外啭”是虚写,是说黄鸟在篱笆外面欢快地鸣叫。这句中,词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酒旗与黄鸟都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一幅酒旗随风招展的画面以及黄鸟在篱笆外欢快地鸣叫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堤畔人家,风细秋千影半斜。”第四句中的“堤畔人家”是实写,是说堤坝边上的人家。“风细秋千影半斜”是虚写,是说在微风中荡着秋千的身影一半倾斜。这句中,词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既写出了堤边人家的生活场景,又表现出了秋千的影子在风中摇曳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于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首词通过对红桥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