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梦非梦。梦里来,花前送。四更斜月五更风,破格春寒今夜重。
【注释】
花非花:即“非花”,是佛教用语,意为“不生不灭”。
梦非梦:即“非梦”,也是佛语,意思是“不生不灭”。
梦里来:梦中来了。
送:这里指在梦境中送别的意象。
四更: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四更即半夜时分。
斜月:即上弦月,此时月色已渐明。
五更风:指凌晨时分的微风。
破格:与众不同。
春寒:春天的寒冷。
重:又、再、还。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很有名的诗,全诗如下:
花非花,梦非梦。
问西天,几时有?
昨夜江边春水碧,
桃花落时满江红。
两处相思,两处忧。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诗是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在密州作客期间所作。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期间,曾写下《赤壁赋》,并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来到黄州后,经常游赏长江之滨,观赏江景,触景生情。这首词就是他在黄州作客期间所写。
“花非花”,以“不生不灭”的佛学观念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虚无缥缈的认识。佛家说花本来不是花,也不是梦,它本不存在,但因人们的分别妄执,便把它当作了“花”。同样“花非花”也说明了梦本来就不是梦,也不是真,它本不存在,但因人的分别妄执,便把梦当成了“梦”。这种思想与庄子的“齐物”“逍遥”的思想是一致的。《庄子·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惠施辩万物于泰山之下。”(《庄子·齐物论》)又说:“其正方圆,直曲而不角,矩不方,规不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同上)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确定的,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存在的。
“梦非梦”,以佛家的语言入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虚幻的深刻认识。佛家说梦本来就不是梦,也不是真,它本不存在,但因人们的分别妄执,便把梦当成了“梦”。这种认识与庄学的“形物而后影乎影,声发声乎声”(《庄子·秋水》)的“物化”的思想是一致的。庄学认为人的身体是物化的产物,人的精神是物化的反映。所以人要超物化、超精神,才能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梦里来,花前送”,这是诗人从现实进入梦境的描写,也是他从梦境回到现实的一种过渡。“梦里来”是说诗人在梦境中来到江边,看到一片春水碧绿,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动人。“花前送”是说在美丽的景色面前,诗人情不自禁地送别了友人或亲人。这种送别,既有实义,又有象征意义。
“四更斜月五更风,破格春寒今夜重”,写的是诗人在梦境中所见的景色和感受。“四更斜月五更风”,写的是深夜的景象和感觉。“破格春寒今夜重”,写的是诗人在春夜中的感慨。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句,写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无限留恋之情。
“梦里来,花前送”,是实笔;而“四更斜月五更风,破格春寒今夜重”,则是虚笔。虚实结合,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画面:白天的美景与夜晚的寒意相映成趣,诗人的留恋与无奈交织在一起。这种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既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感,又加深了诗句的意境。
整首词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语言简洁朴素,意境深远空灵,表现了作者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理想境界和深沉的苦闷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