絮扑征衫,灯煎离绪,客与残春同远。思君梦枕,送子烟波,难化渡江云片。还念干戈未休,狎水凌波,健儿骄悍。便琵琶行酒,忧时伤遇,泪襟难浣。
曾记我、兰泽寻盟,桐庐携棹,一路青山看遍。银釭听雨,玉轸哀秋,苦味那回经惯。谁信前游后游,滕阁斜阳,乱离曾见。叹茫茫尘劫,不堪重省,战场词卷。
【解析】
“絮扑征衫,灯煎离绪,客与残春同远”:被柳絮打乱了征衣,灯火烘托着别愁。客人和春天一起远去。译文:“被柳絮打乱了征衣,灯光烘托着别愁。”
“思君梦枕,送子烟波,难化渡江云片”:想你我共度良宵,送你到江心,却难以化作渡江的一片白云。译文:“想你我共度良宵,送你到江心,却难以化作渡江的一片白云。”
“还念干戈未休,狎水凌波,健儿骄悍”:还惦记着战争没有停止,在水面玩耍,健儿们多么骄傲放纵。译文:“还惦记着战争没有停止,在水面玩耍,健儿们多么骄傲放纵。”
【答案】
①《惜余春》是周端臣的代表作之一,此词上片写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下片则写自己对友人的追忆之景,全词抒发了作者对朋友、亲人的怀念之情。
②起三句点明时日,即春季来临之际,自己远离故人。“絮扑”二字写出了春寒料峭,又暗寓了主人公内心的凄冷孤独;“灯煎”二字则渲染出离别的凄凉。接着两句进一步描写主人公的心境。由于离人远去,主人公只能独自面对孤灯独坐,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客”字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行踪。“思君”一句是说,夜不能寐,梦见友人,但见“君”在远方,而自己只能望眼欲穿,空怀情意。“梦枕”“烟波”二句是说,一觉醒来,只见“子”(指友人)已乘船远走,只留下滚滚江水,让人无法挽留。这里既表现了主人公的痴情,也暗示了他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难化”两句紧承上文,写自己为友人送别时的伤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也难以将那分别时的泪水洗尽。
③接下来两句,词人以设问的方式,回忆当年与友人在兰泽(今河南南阳市西南)、桐庐一带游历的情景,并由此引出下文的议论。“曾记”二句是说,曾经记得我们曾在兰泽结盟,桐庐携船,一路上欣赏青山绿水。这两句既是对往事的回忆,又是借以反衬眼前的凄凉和无奈,同时更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深厚的友谊和美好的祝愿。
词人由回忆转入现实。“银釭听雨”二句是说,在这寒冷的夜里,听着窗外滴滴答答的雨声,心中不禁涌起了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玉轸哀秋”句则是说,听到这首《琵琶行》,内心不由得悲从中来。这两句不仅表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而且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感受,间接地表达了他对当时战乱年代的深切感慨。“谁信”,意思是“哪里相信”。这两句是说,过去的事情哪里还记得,那些滕阁斜阳、战场烽火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过去!然而,如今自己依然深陷其中,怎能摆脱?这不仅是说自己的境遇如此,也是说那个时代的百姓所遭受的痛苦如此。结尾两句是词人对当时战乱年代的总结,也是对历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