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酿曾沽,乐天襟上,旧痕犹带余杭。频袖低鬟,歌吟倚遍蓬窗。尘踪剩得儒冠老,忆同游、墓草斜阳。佐清觞。角黍榴花,几转愁肠。
填词为寄苏堤柳,说多时添炷,画省炉香。留客湖山,殷勤怪底钱塘。天边雁序人人字,忍寻思、陛戟鹓行。远相望。泪洒觚棱,梦冷柴桑。
高阳台
己酉赴官,偕黄子雅萧瘦棱绕道游西湖,就江山妓船作端午胜游留滞,逸兄为赋高阳台词速之。国变以后,雅瘦相继逝去,回首十年,支身故国,蒲尊枨触,谱寄潜园
花酿曾沽,乐天襟上,旧痕犹带余杭。频袖低鬟,歌吟倚遍蓬窗。尘踪剩得儒冠老,忆同游、墓草斜阳。佐清觞。角黍榴花,几转愁肠。
填词为寄苏堤柳,说多时添炷,画省炉香。留客湖山,殷勤怪底钱塘。天边雁序人人字,忍寻思、陛戟鹓行。远相望。泪洒觚棱,梦冷柴桑。
【注释】
己酉:宋理宗淳祐九年。
江山:泛指杭州。
蒲尊:即蒲团,佛教徒坐禅打坐的垫物。“枨触”是触动的意思。
潜园:南宋遗民谢翱的别号。
苏堤柳:在西湖边上。
【赏析】
这首《高阳台》词写作者于辛亥年(1911年)六月,随黄子雅、萧瘦棱游西湖,乘舟经过苏堤柳岸。词中回忆了与黄子雅、萧瘦棱在杭州西湖苏堤柳下畅叙友谊的情景,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上片写游西湖时所见所感。开头三句,追述十年前自己和黄子雅、萧瘦棱三人同游杭州西湖苏堤柳的情景。“花酿曾沽”,指他们曾经在苏堤上买酒喝。“乐天襟上,旧痕犹带余杭”,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曾与歌妓李龟年在苏堤畔唱过琵琶曲,白居易写下著名的名篇《琵琶行》。“频袖低鬟,歌吟倚遍篷窗。”写三人在苏堤柳下,频频地挽起袖子,低着脑袋歌唱,倚遍篷窗,以抒离愁。“尘踪剩得儒冠老”,化用杜甫《秋兴八首》诗:“昔年有狂客,号尔东山翁。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儒冠老”指自己已老态龙钟,鬓发斑白。“忆同游,墓草斜阳”,化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句:“今日登高樽酒后,不知谁是菊花人。”“菊”字暗用李白《九月十日即事》诗:“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佐清觞”指陪伴友人饮酒。“角黍榴花,几转愁肠”。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角黍”是粽子的别称,此指粽子;“榴花”,石榴花;“愁肠”,指忧愁的情怀。
下片写作者对故国、对友人的思念。“填词为寄苏堤柳”以下五句,写作者因怀念友人而填词寄意。“说多时添炷”句化用苏轼《水调歌头》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添炷”指添油加炭以助火势;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接着两句,化用杜甫《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化用李白《长相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化用刘禹锡《金陵五题》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天边雁序人人字”,化用王维《使至塞上》诗:“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化用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四面炮声震九州,三番五次引高潮。欲收宝剑锋自刎,亡命江洲今又回。”化用李白《送友人》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忍寻思、陛戟鹓行”,“陛戟”指侍从皇帝左右执戟侍卫的官;这里指禁宫侍卫。“陛戟鹓行”典出《汉书·张良传》:“汉王至南陵,诸将皆曰:‘陈婴虽勇,不足借。’乃召张良谋计。良曰:‘诸将易得耳,因人而禽之。至如陈婴,得虎符则安受而弗辞哉?’‘君幸毋许!’上曰:‘吾将图之。’”化用《晋书·殷浩传》:殷浩镇守京都建康(当时叫京口),朝廷大臣都劝他投降。殷浩不听劝阻,结果被废黜免职。“远相望。泪洒觚棱,梦冷柴桑”,化用谢灵运《登池阳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柴桑”,即柴桑岭。《世说新语·言语》:“陶公(渊明)向索琴来弹。阮氏姑待操琴罢,便大恸哭,体无完处。”“梦冷柴桑”,化用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诗:“初景革绪风,澄江静如练。”“觚棱”指宫殿建筑上的装饰性木刻图案。“泪洒觚棱”、“梦冷柴桑”,化用《楚辞·招魂》中的句子;屈原作《招魂》,其中“梦略鬼薪”一句意为梦中见到祖先的灵魂。
这首词通过追述往昔游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对友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