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杏艳,绿杨袅,相与共扶春。供向云房深处,案头留住芳辰。
一段好精神。小瓶儿、清水无尘。怕教容易随风去,飞过比邻。
【赏析】
此诗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诗人在宣和三年(1129)任翰林学士,时值国难当头,他虽身在京城,心中仍惦念着北方沦陷区的亲人,因此写下《瓶中柳枝杏花》这首佳作,寄寓了他对故土、对亲人的深情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全诗四句八韵,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构思新颖巧妙,意境清新隽永,是一首咏物诗。
首句“红杏艳”写杏花的颜色鲜艳,红得耀眼,犹如美人的面颊;“绿杨袅”写杨柳细长柔美,随风轻轻摇曳。两句以色彩鲜明的画面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春景图。“相与共扶春”,将红杏、绿杨比作春天中的两位美女,她们相互依偎,携手扶持,共同营造出春天的气息,使整个诗篇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次句“供向云房深处,案头留住芳辰”,进一步描绘了杏花、杨花的美丽姿态。它们被摆放在云房深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仿佛是珍贵的宝物一般,让案头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里的“云房”既指书房、书阁,也暗指文人雅士所居之地,诗人用“云房”来比喻自己的书房,可见其对书房的喜爱与珍视之情。同时,“供”字也暗示了诗人对这些花卉的喜爱与珍惜之心。
三、四两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这份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一段好精神”,意味着这些花卉具有独特的韵味与魅力,让人感到赏心悦目。而“小瓶儿、清水无尘”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花卉的清雅高洁,如同仙子一般纯洁无瑕,令人心生敬仰。最后一句“怕教容易随风去,飞过比邻”,则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重与不舍之情。诗人深知这些花卉如流水般易逝,担心它们轻易地飘落而去,甚至被风吹过邻居家,无法再欣赏到那份美丽。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重之情,也透露出他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本诗通过对杏花、杨花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春天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珍惜之情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人在构思上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