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丝弄色,是还寒乍暖,轻漾花魂。
井床蘸碧,苔钱曾绣春痕。
秀骨瘦梅幽韵,掩重关、谁与书裙。
风料峭,无声着地,细沁灵根。
依稀旧时行迹,见屐齿花阴,犹印衡门。
新巢故燕,慰情聊共晨昏。
却倩溯红流水,载泛鸥、还到江村。
愁念远,归心寄与断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要求考生逐句翻译诗句并赏析。解答此类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理解诗意、把握诗情(思想感情)、赏析语言和构思(手法)。此题中第一问要求学生逐句翻译诗句,第二问是对关键词语的赏析,第三四问是分析整首诗词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特点。
首先翻译诗句,注意重点字词“弄”、“寒乍暖”,然后根据注释翻译全诗。
译文:
春雨滋润着柳丝,是春寒乍暖,轻漾花魂。
井床蘸碧,苔钱曾绣春痕。
秀骨瘦梅幽韵,掩重关、谁与书裙?
风料峭,无声着地,细沁灵根。
依稀旧时行迹,见屐齿花阴,犹印衡门。
新巢故燕,慰情聊共晨昏。
却倩溯红流水,载泛鸥、还到江村。
愁念远,归心寄与断云。
赏析:
此词咏物抒情,以春日的梅花、新巢的燕子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之情。开头两句写春雨润泽了柳树,使之色彩斑斓,春寒渐暖,柳枝轻轻摇曳,好像在撩拨花魂。“弄色”二字形象生动地描摹出柳枝的颜色,“寒乍暖”写出了春天的特点,即天气忽冷忽热,柳树也随着这种气候变化而颜色多变,从而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井床蘸碧”,井台青碧欲滴,映入池水,“苔钱”指井台上的绿色苔藓。“掩重关”,指梅花掩映着重重的门户,这里把梅花比喻为一位深居简出的佳人。“谁与书裙”化用唐白居易《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之句,暗喻诗人心中愁绪难解,借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愁与寂寞。“风料峭”三句,由景及物。“悄”字写出了风吹过花梢的感觉;“无声”写出了春风吹过梅花时那种静谧无声的状态;“细沁灵根”则写出了春风如同温柔的手抚摸着梅花的根部,使得梅花更加生机勃勃。“依稀旧时行迹”一句,作者想象着自己曾经走过的地方,如今只留下屐齿痕迹,可见他心中惆怅之意。“屐齿花阴”,意谓踏着花间小径而行。“犹印衡门”,“衡门”即衡门之下,是隐者所居之地,此处指作者隐居之所。
接下来五句,词人由物及人,以新巢的燕子为媒介,表达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之情。“新巢故燕”,指新的燕子筑巢,旧的燕子离去。燕子是候鸟,每年秋天会南飞避寒,冬天再回到北方来过冬。作者通过“慰情聊共晨昏”一句表明,尽管燕子们年复一年地迁徙,但他们仍然陪伴着自己的主人度过了一个个寒冷的早晨和黄昏。“却倩溯红流水”,意为却希望借助于那红流般的春水,载我泛舟江上。“泛鸥”、“还到江村”两句则是说:泛舟江上,让船儿随波逐浪,一直驶向远方,直至来到家乡江村。然而,词人最终却只能把这份愁思寄托给那飘渺的白云:“愁念远,归心寄与断云。”这里的“断云”是指天边飘动的云彩。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寥之感。“归心寄与断云”,既是说自己的心情难以排遣,又像是在诉说一种无法言表的悲哀,仿佛是说归家的愿望已经无法实现了。
此词以咏物抒情为主,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借自然之物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