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液秋鲸攫。
红蓼底、龙舟凤艒,沿流依托。
记得横汾雄汉武,月夜波心殿脚。
又玉管、金箫间作。
十二云房都已闭,只将军、绦犬夸平朔。
何处觅,秋千索。
行人斜过梳妆阁。
入耳有、菱歌雁阵,泠泠酬酢。
自惜书生难得见,天上桂丛兰薄。
单一派、秋荷零落。
且拉车前驺卒饮,对西风、莫叹今非昨。
依稀奏,还宫乐。
【注释】
太液:指皇家的御园。秋鲸攫:《晋书》载,石崇与王恺斗富,“于事上作紫丝步障,长数十丈,以五色毛班之,光相照曜。”后称此为“紫丝网”。红蓼(liào):蓼科植物,生在水边。龙舟:皇帝所乘坐的船。凤艒(biāo):雕饰华美的船。月夜波心殿脚:武帝建元六年,诏令有司:“其起上林苑,中为复道,以行殿名焉。”“复道”即“廊”,即今之“廊桥”。又玉管、金箫:指《霓裳羽衣曲》中的玉笛声和《凉州词》中的音乐。十二云房:指宫中的十二座音乐宫室。《汉书·礼乐志》:“《朱鹭》,言乐音应朱鹭也。朱鹭,南方火鸟也。南方者火官也,故其鸣自啄食举头,音如‘朱鹭’。”云房,即音节。都闭:皆关。将军、绦犬:指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将军。“将军”、“绦犬”均用典,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绦”是腰带的意思,这里泛指腰佩之物,借指将帅。夸平朔:夸耀边疆无事。平朔:指北方安定无事。何:怎么。秋千索:一种玩具。斜过梳妆阁:指游人乘着秋千,由高而低地飞掠而过。入耳:进入耳朵,即听到。菱歌雁阵,泠泠酬酢:菱歌雁阵,指《采菱曲》的歌声,《采菱曲》是汉乐府杂曲名。《古诗十九首·江南》:菱荇满陂塘,采菱渡南塘。雁阵惊寒沙,声断塞外阳。泠泠,清冷的样子。酬酢:相互应酬应答。自惜书生难得见,天上桂丛兰薄:指汉武帝时西王母在长安献寿桃的事。单一派:指秋天。秋荷零落:荷花凋谢的景象。且拉车前驺(zhòu)卒饮,对西风、莫叹今非昨:指汉武帝时,西王母送仙桃给汉武帝的故事。“驺卒”指驾车的人。“对西风”、“今非昨”都是比喻用法,意谓面对西风,不要叹息过去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赏析】
此词为咏物词,写于作者任中书舍人兼翰林学士期间。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通过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这首词是咏西苑池沼及游宴游乐之事。
上片开头三句,先点明地点是在太液池。“太液”即西苑池,是汉武刘彻的别号,此处暗用其事。《世说新语》记载:“武帝登铜观,大唤曰:‘若使我百岁后,当有遗恨。’于是改容而问曰:‘谁可以继我?’群臣皆惊失色,乃答曰:‘唯霍光可当之矣!’光不答,但稽首而已。”这是说武帝曾登铜观远眺,感叹自己年老将死,担心死后无继任者,于是询问群臣谁可以继位。当时霍光已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辅保国家,所以武帝问他是否能够继位。这里用武帝的话来写景,暗示出西苑池的壮丽和宏伟。接着两句写池中之游宴。“龙舟凤艒,沿流依托。”龙舟、凤舸就是帝王的船只。“龙舟”,“凤舸”都是形容天子的车驾,也是帝王的船只。“龙舟凤舸”在这里指的是皇帝乘坐的御船。“沿流依托”是指御船沿着水流前行。这里的“依托”,并不是真的依靠流水,而是说御船行驶在水中,就像鱼儿一样随流而下。这句的意思是皇帝乘坐的御船在水上航行,像鱼在水中那样顺从地随流而下。“记得横汾雄汉武,月夜波心殿脚。”横汾即渡河。《史记·武帝纪》:“(汉武帝)春二月甲子晦(三十日),上行自临决河(济)。”《汉书·武帝纪》:“(武帝)夏四月乙卯晦(二十九日),上行幸雍。”这两句意思是说记得曾经在月光之下渡过汾河,那时的情景就像汉代武帝在月夜中渡过黄河一样,十分雄伟壮观。“又玉管、金箫间作。十二云房都已闭,只将军、绦犬夸平朔。”玉管、金箫:指笙管乐器。十二云房:指宫廷音乐宫殿的屋顶。都闭:关闭。“绦犬”:指带刀护卫的武士。“夸平朔”:夸耀北方无事平安。“只将军、绦犬夸平朔”是说只有将军和带刀护卫的武士才夸耀北方无事平安。这三句是说只有将军和带刀护卫的武士才夸耀北方无事平安。因为只有他们才能保护皇帝的安全。“何处觅,秋千索。”秋千索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用具,这里指儿童。“行人斜过梳妆阁。”梳妆阁楼,是女子梳妆的地方。“入耳有,菱歌雁阵,泠泠酬酢。”菱歌雁阵:用《采菱曲》的《采莲曲》中的歌词“菱叶萦花泪,菱歌截水声”和《古乐府》中的歌词“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典故来写秋声。“泠泠”形容秋声清冷悠扬。“自惜书生难得见,天上桂丛兰薄。”自惜:自我欣赏。“天上桂丛兰薄”:天上的桂枝丛生,香兰丛生,这里是用《楚辞·九辩》中的词句:“朝骋骛于九夷兮,聊逍遥乎北垠。……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折西江之涛涛兮,浮云郁而蔽之。……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意思是说可惜我这样的读书人难得有机会见到这种美景。“单”字是“单独”的意思。“还宫乐”是指回到皇宫中去听乐曲演奏。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可惜我这样的读书人难得有机会见到这种美景,现在只能独自在皇宫里听乐曲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