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慕蔺,笑人间、竟有两相如者。
解唱春城寒食句,却是此韩翃也。
廿以年前,记曾与汝,烂醉皋桥下。
我髯君黑,路旁红粉轻骂。
今日髯已成丝,黔还似昔,重会荆南榭。
箧里云山诗卷在,只被雨淋风打。
擪笛旗亭,听钟禅院,总是凄凉话。
垂虹桥畔,飘零多少同社。

【注释】

  1. 念奴娇:词牌名,属双调,一百零八字。
  2. 送徐松之还松陵:徐松之(1063-1135),字仲雅,号西斋,建康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曾随苏东坡游庐山。后任松陵县令,以善政著称。
  3. 兼讯宏人九临闻玮电发诸子:徐松之子徐宏等人也来参加宴会。
  4. 生平慕蔺:一生都仰慕蔺相如。蔺,战国时赵国的贤相。
  5. 两相如者:指蔺相如与司马长卿(即司马相如)。
  6. 解唱春城寒食句,却是此韩翃也:意思是说,当年你解得《春城旧事》中的“一丛花”一句,如今却是韩翃所作了。一丛花是唐代大诗人韩翃的作品。
  7. 廿以年前:二十年前。
  8. 烂醉皋桥下:在江边的桥上喝醉了酒。皋桥,即白塔桥,在江苏苏州市西南。
  9. 我髯君黑:你的胡须黑。我,指苏轼。髯,指胡须。君,对人的敬辞。
  10. 路旁红粉轻骂:路边的女子们轻声地嘲笑着。红粉,代指美女。
  11. 今髯已成丝:现在你的胡须已经长成了胡子。
  12. 黔还似昔:形容你的胡须像从前一样浓密。黔,同“髯”,胡须。
  13. 重会荆南榭:再与你一起在荆南的亭子里会面。荆南,即荆山和南岳衡山,泛指江南一带。
  14. 箧里云山诗卷在:你的书桌里有写有“云山”的诗稿。
  15. 只被雨淋风打:只因为被雨水淋湿了,风吹打了。
  16. 擪笛旗亭:吹笛子于旗亭之下。擪,同“笛”。旗亭,酒店。
  17. 听钟禅院:在寺庙里听钟声。
  18. 总是凄凉话:都是令人感到凄凉的话语。
  19. 垂虹桥畔:垂虹桥,即垂虹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湖中北岸,为南朝梁武帝所建,故称梁武帝为“垂虹帝”。
  20. 飘零多少同社:有多少朋友在旅途中飘泊失所。同社,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赏析】
    苏轼《念奴娇·送徐松之还松陵》作于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夏五月,当时苏轼正在徐州任职。苏轼送友人徐松之回到故乡,两人分别之后,又重逢于荆南山下的垂虹桥畔。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他的才华的钦佩之情。
    首句“念奴娇”三字起笔不凡,气势磅礴,犹如洪钟大吕,开篇便把读者引入一个雄浑壮阔的境界之中。“平生慕蔺,笑人间竟有两相如。”这是全词的开头两句,也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蔺”指蔺相如,相传他与司马相如都是战国时赵国人,因文才而闻名天下。苏轼自比蔺相如,是因为他的诗文才华出众,而徐松之的才华也不亚于司马相如。这两句表达了两人相互倾慕、惺惺相惜的情感。
    作者用“解唱春城寒食句,却是此韩翃也”两句,进一步描绘出自己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形象。“韩翃”,唐代诗人,曾作《寒食》一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苏轼引用这句诗,既表达了他对徐松之才华的认可,又暗示了自己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个性。
    岁月无情,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徐松之的风采依旧如旧,只是鬓角增添了几缕白发,胡须也长得很长。这与当年的青年才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叹时光的流逝。同时,这也是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
    “廿以年前,记曾与汝,烂醉皋桥下。”这句回忆了两人曾经在江边桥下畅饮的情景,那时的友情是如此深厚,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如今物是人非,只能寄情于诗词之中,以此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我髯君黑,路旁红粉轻骂。”这句描绘了当时的环境氛围,路边的女子们轻声地嘲笑着男子的胡须,这可能是对他们年轻时代的回忆,也可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今日髯已成丝,黔还似昔,重会荆南榭。”这里表达了一种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尽管容颜已老,但那份才华依然如昔。两人再次相聚于荆南山下的垂虹桥畔,共度美好时光。
    最后两句“箧里云山诗卷在,只被雨淋风打。”则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创作诗歌的怀念。虽然这些诗作已经被雨水淋湿,风吹打了许久,但它们仍然保存在抽屉里,等待着重新被人们发现和欣赏。
    这首词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绘两人之间的友谊和对未来的展望,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和祝福。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深眷恋和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