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波疑断峤。
看乱芦吹雪,鸥乡寒早。
蹉跎负芳草。
问行吟何处,总伤孤抱。
凭高纵眺。
暮云深、飞笳缥缈。
算人间、此水清泠,肯照冷游巾帽。
愁道。
媐春觞阔,泛月槎空,暗尘催老。
垂杨碧袅。
灵和影误年少。
怕雕阑、荒尽萸边,诗梦虚付,烟深水窈。
尽儃佪瘦塔,多情替留晚照。

【注释】

“瑞鹤仙”是词牌名。戊辰,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9年)。九日,重阳节,登高之节。窣堵冈,即石笋山。

“枕波”,指临水而睡。疑断峤,指遥望远山如断。

“看乱芦吹雪,鸥乡寒早”,形容秋景萧瑟。

“蹉跎负芳草”,指辜负了美好的时光。

“凭高纵眺”,指登上高处眺望远方。

“暮云深、飞笳缥缈”,指傍晚时分,云层浓密,远处传来悠扬的胡笳声。

“算人间、此水清泠,肯照冷游巾帽”,指感叹世间的水清澈明净,怎会照映着游子的衣帽?此处借水以自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愁道”,指叹息。

“媐春觞阔,泛月槎空”,指在春天饮酒赏花时,却感到岁月如梭,光阴易逝。

“垂杨碧袅”,指杨柳垂下,枝条婀娜多姿。

“灵和影误年少”,指青春被虚度,美好年华被浪费。

“怕雕阑、荒尽萸边,诗梦空付,烟深水窈”,指害怕岁月流逝,使曾经的梦想化为空,如同烟雾缭绕,让人感到迷茫。

“儃佪瘦塔”,指一座瘦高的古塔。

“多情替留晚照”,指这座古塔似乎有感情一样,默默地陪伴着晚霞。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登高之作。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全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开头两句写登高所见。“枕波”二句,写眼前景物。作者面对江水,心绪纷乱,仿佛看到远山像断续的峰峦,乱芦在秋风中飘飞如雪花。“蹉跎”、“负芳草”二句写自己感慨之情。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故常叹伤时光荏苒,青春难再。“凭高纵眺”,点出题意。“暮云深、飞笳缥缈”,点出时间,并渲染气氛。这两句既写出了景色的壮丽,也暗寓了作者心中的悲凉。

“算人间、此水清泠,肯照冷游巾帽。”一句,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他感叹世间的水清澈明净,怎会照映着游子的衣帽?此处借水以自喻,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愁道”二句,写登高后的感慨。这里作者用酒浇愁,但酒并不能解忧,反而更加增添了他的愁闷。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的仕途不顺。

“垂杨碧袅,灵和影误年少。”二句写柳树的柔美。作者通过描绘柳枝的婀娜多姿,表达了对青春流逝的感叹,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怕雕栏、荒尽萸边,诗梦虚付,烟深水窈。”三句写诗人对往昔时光的追忆。这里的“雕栏”是指古代文人雅士所居之处,“萸边”则是古人用以寄托哀思的地方。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儃佪瘦塔”,写诗人看到的一座古塔。这一座瘦高的古塔,默默陪伴着晚霞,似乎有感情一样,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天空。

最后二句写诗人的感慨之情。这里的“多情”二字,既是对古塔的赞美,也是对自己情感的抒发。诗人认为这座古塔似乎有感情一样,默默地陪伴着晚霞,陪伴着自己度过这个孤独的时刻。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这首词写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9年)九月初九日,重阳节那天登上石笋山的高峰。词人借登高抒怀,借古吊今,感慨人生短暂;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