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彻前因,销磨尘劫,又来楼上孤眠。
微黄灯影镜台偏,声惨惨、寺钟初动,光黯黯、帘幕斜褰。
无聊境,我方匝月,君已三年。
两愁相校,望夫山外,愁更堪怜。
只投荒,归日病正缠绵。
浑欲诉、金戈铁马,念谁禁、激管哀弦。
忘情好,他时同穴,百岁镇随肩。
【注释】
- 潇湘:指湖南,也借指湘江。
- 夜意:夜晚的意思。
- 次玉:指汪玉次的诗作。
- 悼亡:哀悼亡妻。
- 率赋:随意创作之意。
- 时余:当时我。
- 爰:于是。
- 悟彻:领悟、理解。前因:指前世因缘。
- 销磨:消磨、消除,尘劫:尘世中的苦难。
- 孤眠:独自睡觉。
- 微黄:微弱的黄色。灯影:灯光映照出的影子,偏:倾斜。镜台:梳妆台,这里指女子梳妆的地方。
- 声惨惨:寺庙钟声凄凉哀怨。寺钟初动:指清晨敲第一遍钟。光黯黯:光线昏暗,帘幕斜褰:窗帘被风吹得飘起。
- 境:处境。无聊境:指没有情趣的生活,我方匝月:我正一个月来。君已三年:你已三年不联系。
- 两愁相校:两种忧愁相对比。
- 望夫山:传说中的一座山名,相传有一位妻子远行未归,丈夫每日登上此山远眺,最后化为望夫石。
- 金戈铁马:形容战士英勇威武的气概。激管哀弦:指音乐演奏中激昂慷慨的乐声,激:激荡。哀弦:哀婉的琴音。
- 忘情好:忘却一切的欢乐。
- 同穴:死后葬在一起。
- 百岁镇随肩:百年之后还能相互依偎在肩膀上。
【译文】
我理解了从前的种种因缘,将尘世中的困扰消磨干净,又来到这楼上独自一人地睡觉。
微弱的黄色灯光照在我的梳妆台上,显得有些倾斜,声音凄凉的寺庙钟声响起,光线暗淡下来,窗帘被风吹得飘起。
我的境况,已经过去一个月,你却已经有三年未曾联系。
我们的两个愁苦之情相互比较,望夫山上,你的思念更加令人怜悯。
我们只能各自在荒凉的地方生活,等到回家的日子病体缠绵。
我想向你倾诉我的志向,但又能向谁诉说呢?谁能禁止那悲鸣的管弦之音和哀婉的琴声?
忘却了所有的快乐,将来我们能够一起安度晚年,百岁之后还能相互扶持在肩上。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是作者对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的怀念与思念之作。全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美好祝愿。
诗歌开头两句“悟彻前因,销磨尘劫,又来楼上孤眠。”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理解和释然,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里的“悟彻”可以理解为对人生经历的深刻领悟,而“销磨尘劫”则暗示着对过去的烦恼和困扰的解脱。诗人重新回到楼上,独自入睡的情景,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接下来的诗句“微黄灯影镜台偏,声惨惨、寺钟初动,光黯黯、帘幕斜褰。”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感受。微黄的灯光、倾斜的梳妆台、凄凉的寺庙钟声和昏暗的光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寂静而忧郁的画面。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无常。
“无聊境,我方匝月,君已三年。”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时间的思考。在这里,“无聊境”可以理解为一种无趣的生活状态,而“我方匝月,君已三年”则揭示了两人之间距离的拉长和时间的推移。这种距离感和时间的变迁使得诗人更加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两愁相校,望夫山外,愁更堪怜。”进一步加深了对友情的理解。在这里,“两愁相校”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形式的忧愁相互交织;而“望夫山外”则象征着诗人对于朋友的思念无法到达的地方。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痛苦。
最后一句“百岁镇随肩。”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在这里,“百岁”可以理解为长寿;而“镇随肩”则暗示着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朋友始终陪伴在侧。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表达了对朋友未来的祝福和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唯美,通过对友情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