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野一帆悬,趁绿芜渐成,风絮兜满。
叠皱几湘裙,轻舠快、寒淞贴天堪剪。
疾光如水,涨痕应见春深浅。
雾樯雨叶知去住,相续前程锦片。
安流放舸无踪,更约束乡心,朋鸥侣燕。
斜影断云明,残阳外、惊转鬓眉青遍。
玄真宅小,照波时送流红怨。
访仙何地归无恙,疑似灵槎来远。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需要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然后根据诗句的意思和情感作答。

“南浦其一”:即《南浦·春帆》,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春帆”,借指春天的江上;“和碧山”,和煦的春风拂过青山翠岭,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春水韵”,春江水流,春意盎然。

“迥野一帆悬”:在广阔的原野上,一只帆船高高挂着。“迥”,辽阔无边。“悬”是指悬挂着,这里形容帆船高大而雄伟。

“趁绿芜渐成,风絮兜满”:趁着青青的原野上,长满了草木(绿芜)。微风吹来,把空中飞絮吹得团团乱转,飘满天空。“绿芜”,指长了草的田野,“风絮”,指柳树枝条上随风飘散的柳絮。

“叠皱几湘裙”:几块白色的湘裙(古代妇女的一种裙子),因被风吹起而皱褶重叠。“湘裙”,指浅色丝织品制成的裙子,这里指白色裙子,也代指女子。

“轻舠快、寒淞贴天堪剪”:轻船划行飞快,如同贴在天边一样。“舠”,小船。“淞”,即淞江,一条小河。这里的“轻舟快”指的是小船在水面上快速行驶的样子。

“疾光如水,涨痕应见春深浅。”:明亮的阳光像水流一般明亮,水面上涨的痕迹会显露出春天的深浅。“疾光”,指明亮的阳光。“应”,应当。

“雾樯雨叶知去住”:浓雾笼罩着的桅杆(樯)和树叶上滴落的水珠,似乎知道船的去向。“雾樯”:浓雾中隐约可见的大桅杆。“雨叶”,雨滴打在树叶上,发出声音。“知”通“智”,“知去住”就是“知晓去处”。

“相续前程锦片”:连续不断的前程就像锦绣般美丽。“相续”,连续不断。“锦片”,形容前程美好,如同锦绣般。

“安流放舸无踪”:安流放的小船已经没有踪影了。“流舸”,泛指随水漂流的小舟。

“更约束乡心,朋鸥侣燕”:更使得我的乡愁更加强烈,我与鸥鸟相伴。“朋鸥侣燕”:指与鸥鸟、燕子为伴。

“斜影断云明,残阳外、惊转鬓眉青遍”:斜映在云彩中的夕阳显得十分明亮,当最后一缕残阳消失后,我不禁惊讶地发现两鬓的头发已经花白了。“斜影”,斜射的日光。“断云”:被夕阳余晖映照得长长的白云。“惊”,使……吃惊。

“玄真宅小,照波时送流红怨”:玄真先生的小宅子虽然小,但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他总会用它来照亮江面,看着江面上漂浮的落花,心中充满了哀怨。(玄真,晋朝著名隐士许逊,字玄真。)

【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一次乘船游览江南美景时的所见所感。首句点明游赏的地点在南浦。次句描绘了一幅开阔的原野景象,并引出下文。第三句写帆挂得高高的,说明船走得非常快。第四句以拟人的手法写风,写出了春风吹拂万物、生气蓬勃的景象。第五句写帆影在风中摇曳不定,暗示着船正驶在茫茫的原野之上。第六句写风絮飞舞,暗示了风力之大。第七句以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船行驶的速度之快。第八句写船上的乘客们的心情。第九至十一各二句写船在行进过程中,时而顺水,时而逆水,时而向前,时而后退,时而又前进,仿佛是在空中飞翔。第十二句写夕阳西下之后,作者惊喜地发现两鬓已白了,这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又流露出自己年事已高的感叹。最后两句写玄真先生的居所,以及他在夕阳下眺望远水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词以“南浦”为线索展开,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写出了游船一路所见所听所感,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