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醒夜迢迢。
睡又无聊。
五更月暗雨如潮。
瘦尽黄花秋不管,尽著萧萧。
金鉔小罗帱,红蜡孤烧。
黄昏庭院锁芭蕉。
还记那时听不得,何况今宵。
浪淘沙
五更枕上闻雨又作,酒醒夜迢迢。
睡又无聊。五更月暗雨如潮。
瘦尽黄花秋不管,尽著萧萧。
金鉔小罗帱,红蜡孤烧。
黄昏庭院锁芭蕉。
还记那时听不得,何况今宵。
【注释】
浪淘沙:词牌名。
五更:泛指半夜或凌晨时分。
枕上:枕头之上。形容夜间辗转难以入睡。
酒醒夜迢迢:醒来后觉得时间漫长难耐,夜晚漫长难熬。
无聊:无所事事,没有意思。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金鉔:金制的佩刀。
小罗帱:小的帷帐。
红蜡:红色的蜡烛。
芭蕉:芭蕉树,这里借指庭院。
还记:还记得,回忆往事。
【赏析】
“五更枕上闻雨又作”,首句写景,渲染出一种凄迷的氛围。“五更”点明时节。“枕上闻雨又作”是说,在半夜三更的时分,忽然听到窗外传来淅沥的细雨声,于是便起床披衣出门观看。
“酒醒夜迢迢”一句承上启下,写出诗人因听到外面雨声而起身,却又因酒力尚在而无法成眠,从而引出下文。一个“又”字,既写出了诗人对雨声的厌恶与无奈,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睡又无聊。五更月暗雨如潮”,两句紧承前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因雨声而失眠的情景。诗人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只能借助酒力来麻痹自己的神经。然而,就在他准备入睡的时候,一阵淅沥的雨声又将他从梦中惊醒。他抬头望去,只见外面的天空已经昏暗下来,乌云密布,大雨滂沱。那雨势之大、之猛,仿佛要将大地都淹没一般。诗人不禁感叹道:“瘦尽黄花秋不管,尽着萧萧。”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那黄色的菊花已经凋零殆尽,秋天的寒意也已经不再对它造成威胁了。但是,那萧瑟的秋风依旧吹拂着它,使它更加凄凉、孤独。这里的“黄花”和“萧萧”都指的是秋天的景物。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无奈。
“金鉔小罗帱,红蜡孤烧”,这两句诗继续描绘了诗人在雨中独坐的情景。他身披一件小的帷帐,手中握着一把金饰的佩刀,独自在室内等待天亮。而那红烛却在无人欣赏的情况下独自燃烧,发出微弱的光芒。这里的“罗帱”指的是床上的帐幔,用来遮蔽风雨;“红蜡”则是指点燃的蜡烛,用来照明。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孤独、冷清的氛围。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助。
“黄昏庭院锁芭蕉。”最后一句诗是全词的高潮部分,同时也是最富有诗意的部分。诗人通过描绘庭院中的芭蕉被锁住的情景,巧妙地将自己的心境与芭蕉联系起来。芭蕉是一种常绿乔木,叶子宽大而长,呈椭圆形,夏季开花时会结出果实。芭蕉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离别、思念等情感。
“还记那时听不得,何况今宵。”这句诗是诗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反思。他回想起那些曾经令他心碎的时刻,尤其是那些因为听不见而错过的良机或者美好的时光。然而,现在他又回到了这个熟悉的环境之中,面对同样的风雨、同样的孤独。他不禁感叹道:“还记那时听不得,何况今宵。”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他还记得过去那些因听不见而错过的良机或者美好的时光,更何况现在这个时刻呢?通过这样的对比与反思,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过去和现在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与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