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翠黏衫,凉红晕烛,秋在画帘疏处。
病怀已是怕黄昏,更禁他、这宵风雨。
西窗人去。
冷落了、梧桐一树。
正萧萧、向残更诉我,恁时情绪。
愁无语,闲画炉香,写就怀人句。
高城只在雁声中,又溟溟、黑云遮住。
思君何许,记十里、芦花江路。
泥秋衾、待把梦儿重作。

【注释】

①西子妆 柬琴子:即《西江月·秋感》,又名《满庭芳》。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中秋之后不久,时作者正任枢密院编修官。②湿翠黏衫:意谓衣裳被露水打湿,翠色沾着衣襟。③凉红晕烛:指烛光映照下红晕如醉。④秋在画帘疏处:秋天的气息从稀疏处的画帘中透出。⑤病怀:有病之身,这里指作者。⑥这宵风雨:《诗经》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句,故用其意。⑦西窗人去:指丈夫远行。⑧潇潇:风吹落叶的声音,这里借喻秋风的萧瑟。⑨炉香、怀人句:写思妇在孤寂中怀念丈夫,写下了怀念丈夫的句子。⑩高城:高大的城楼。⑪溟瀁:浓云。⑫思君何许:想你到哪里去了,这是对远行在外之人的一种关切。⑬记:记得。⑭泥秋衾:指被褥上沾满了泥土。⑮重作:重新做,再睡一觉。

【译文】

湿漉漉的衣服贴在身上,凉红的光在烛影里跳动,秋天的气息从画帘的疏处透出,已经害怕黄昏,更不能忍受这宵风雨。

西窗外,人已离去,冷落了梧桐树一片。对着残破的更鼓,诉说着我的情绪。

愁绪无语,闲来画上炉中的香,写出思念亲人的话语。

高耸的城楼只在雁声中,天空又黑云密布遮住了它。

思念远方的人儿何处去,只记得十里外的芦花江路。

夜半的衾被上,还留有梦中情人的身影。

赏析:

此词是作者在乾道六年中秋之后不久所写的一首词。此时作者正在任职枢密院编修官。全词以“西子妆柬琴子”为题,写闺怨相思之情。起笔写景,“西子妆柬琴子”三句,点明题目,描绘深秋夜景。“湿翠黏衫,凉红晕烛,秋在画帘疏处”,描写了一幅深秋季节,女子穿着湿漉的衣衫,烛光映照着她的脸庞,秋天的气息从稀疏处的画卷中透出的画面,渲染了深秋时节的凄凉气氛,烘托出了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病怀已是怕黄昏,更禁他、这宵风雨。”这句是说:身体不好,本来就怕黄昏,更何况这宵风雨,更加增添了我的伤感。这里的“风雨”一词,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也暗含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接下来一句“西窗人去,冷落了梧桐一树”,是说丈夫远行后,只剩下一个空荡荡的西窗,梧桐树也被冷落了。这两句是写丈夫出门在外,妻子在家独守空房,无人陪伴,只能看着窗外的梧桐树度过漫漫长夜。“正萧萧、向残更诉我,恁时情绪。”这句是说:听着萧瑟的风声,对着残破的更鼓诉说着我的情绪。这里的“情绪”一词,既写出了妻子内心的伤感,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愁无语,闲画炉香,写就怀人句。”这句是说:愁绪无语,于是便拿起笔来画上炉中的香,写下了思念亲人的话语。这里的“炉香”一词,既写出了妻子独自面对炉香时的孤单,也暗示了妻子内心的寂寞。“高城只在雁声中,又溟溟、黑云遮住。”这句是说:高耸的高城只有在雁声中才能看到,天空又黑云密布遮住了它。这句是对前句的具体化和深化。通过写雁声与高城的关系,以及黑云遮住高城的景色,进一步烘托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最后一句“思君何许,记十里、芦花江路。”“思君何许”是问丈夫现在哪里;“芦花江路”则表明丈夫离家的方向,可能是在千里之外的芦花江路上。这里的“芦花江路”不仅暗示了丈夫离家的方向,也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整首词通过描写深秋季节的景色和人物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