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湘帘、绿蒙蒙处,凉云渐送春暝。
小桃红煞斜阳里,闪得蝶魂无定。
风又紧。
看碎糁、燕支绣个春愁影。
蛮纱香静。
恁负手寻花,扶头中酒,又做去年病。
兰闺里,也有一株湘锦。
横枝正嵌窗镜。
这时料已开成雪,都与茜裙争靓。
离梦醒。
恐一桁珠阑,闲煞无人凭。
将愁和闷。
好写上银笺,倩他燕子,寄个断肠信。

译文:

在池塘边,下着湘帘,一片绿荫中凉云渐渐散去。

小桃红艳胜过斜阳,惹得蜜蜂魂不守舍。

风又紧了,

看那碎糁似的花瓣,洒满了春愁的影子。

纱窗香静,

你负着手寻找花朵,扶头中酒,又做去年的病。

兰房里,也有一个湘绣的锦被。

它横枝正嵌着窗镜。

此时应该已经开出雪白的花,都与茜裙争美。

离梦醒了,

恐怕一桁珠阑,没人凭靠无人问津。

把忧愁和烦闷写上银笺,

让燕子捎去,寄个断肠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寓园桃花下所写。诗中以“蛮纱”起兴,用“春愁”点题,写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全词以景衬情,层层渲染,细腻入微,极见功力。

上片写暮春景色。开头四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下湘帘、绿蒙蒙处,凉云渐送春暝。”“下湘帘”,暗示了这是在春天,因为“湘帘”是夏季用的。“绿蒙蒙”三字,写出了暮春时节,雨后空气湿润、草木繁茂的景色。“凉云渐送春暝”一句,则点出了时间,说明是傍晚时分,暮春之季。“凉云”二字,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又烘托出一种幽雅闲淡的气氛,为下文写景张目。“小桃红煞斜阳里,闪得蝶魂无定。”两句是对“小桃”的直接描写,也是写景。“斜阳里”写出了“小桃”的位置,而“红煞”一词则写出了“小桃”的颜色,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闪得蝶魂无定”则写出了桃花的美丽,也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风又紧”一句,则是对“花”的进一步描写。这里的“风”并非实指风儿,而是暗指自己的心情。“风又紧”三字,既写出了天气的变化,又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烦躁不安。“燕支绣个春愁影”三句则是对“人”的进一步描写。“蛮簪”是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这里,“蛮簪”暗指女子的头发。“燕支”是古代的一种染料。这里,“燕支”暗指女子脸上的脂粉。“绣个春愁影”三字,则将女子比作了一幅画,而这幅画就是“春愁”。这既是对女子外貌的描写,又是对女子内心情感的刻画。“蛮纱香静”一句,是对“人”的又一次描写。这里的“蛮纱”同样是一种发型。这里的“蛮纱”暗指女子的头发。“香静”二字则是对女子的神态的刻画。“恁负手寻花,扶头中酒,又做去年病。兰闺里,也有一株湘锦,横枝正嵌窗镜。”两句则是对男子的直接描写,同时也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里的“恁”,是指你,即指男子。“负手寻花”、“扶头中酒”等动作描写,都是男子的内心活动的表现。“湘锦”是湖南产的织品。这里,“湘锦”暗指男子的心上人。“横枝正嵌窗镜”三句则是对男子心上人的再次描写。这里的“横枝”暗指男子的心上人的发髻。“正嵌窗镜”三字则是对男子的心上人的容貌的刻画。“这时料已开成雪,都与茜裙争靓。”两句则是对男子心上人的进一步描写。这里的“这时”指的是现在。“料已开成雪”三字则是对男子心上人美貌的夸张性描述。“都与茜裙争靓”三句则将男子心上人比作了一朵盛开的鲜花,既写出了女子的美貌,也写出了男子的痴情。“离梦醒”两句则是对两人关系的再次描写。这里的“离梦”指的是分离后的梦境。“恐一桁珠阑,闲煞无人凭。”两句则是对分离后的情景进行描写。这里的“一桁珠阑”指的是男子的家,而“闲煞无人凭”则是指没有人来陪伴他度过这个夜晚。这两句写出了男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同时也写出了他对分离的痛苦。

下片写别后相思之情。首句“将愁和闷”一句,既是对前面“离梦”的总结,也是对后面的内容的铺垫。这里的“愁和闷”三字,既是对男女双方内心情感的概括,也是对两人之间感情状态的描述。接下来的“好写上银笺,倩他燕子,寄个断肠信”,则是对两人相思之情的具体描述。这里的“好写上银笺”既是说要把心中的思念之情写在纸上,也可以理解成要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倩他燕子,寄个断肠信”,则是说自己要用信来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两人相思之情的深切,也表现出了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整首词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真情实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以及与心爱的人分别后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