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冶亭荒,石头城老,夕阳明灭。
渐跨虹、非雨非晴,乍有乍无,梦里寻君时节。
门外落花莺啼乱,是官柳、烟迷千万叠。
重重叶,想碧水鸿天,诗成清绝。
林宗漫愁白发。
听长笛、山楼声欲裂。
甚笙歌消歇。
空江如许,涛飞晴雪。
记得旧京屯田日。
正公子、繁华人共说。
长干月,剩悲笳、女墙吹彻。
【注释】
大圣乐:一种乐曲。寄:赠别,寄托。郭匡山:指友人郭匡山。
东冶亭荒,石头城老,夕阳明灭:东冶亭已荒芜,石头城也衰老了,夕阳的余辉时隐时现。
渐跨虹、非雨非晴,乍有乍无,梦里寻君时节:渐渐接近彩虹,时而晴朗,时而阴暗,时而明亮时而昏暗;仿佛是在梦中寻找你。
门外落花莺啼乱,是官柳、烟迷千万叠:在门外,落花飘零,黄莺啼叫不停,官柳如烟迷蒙着千叠万叠的美景。
重重叶,想碧水鸿天,诗成清绝:重重的树叶,我想象着碧水蓝天,诗才如此清新高远。
林宗漫愁白发:林宗也许正为满头白发而烦恼。
听长笛,山楼声欲裂:听到长笛的声音就像山楼被撕裂一样。
甚笙歌消歇:为什么那些笙歌已经消失了呢?
空江如许,涛飞晴雪:江面上波涛汹涌,飞起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
记得旧京屯田日:记得当年我在京城屯田的日子。
正公子、繁华人共说:正是公子们繁华热闹的时候。
长干月,剩悲笳、女墙吹彻:长长的江月中传来悲壮的胡笳声,一直吹到了城墙上。
【赏析】
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词以梦醒后的情景开篇,用“门外落花”四句写景,以景语出情;“门外落花莺啼乱”一句,既点出“梦”字,又引出下文“寻君”之意。“是官柳、烟迷千万叠”,则由“寻君”而及“忆君”,由“忆君”而及“伤春”,从而转入下片。“重重叶,想碧水鸿天”,写景入画,境界高远。结拍三句,由写景转为抒情,以“林宗漫愁白发”一句,抒发感慨。“甚笙歌消歇”一句,由抒情转而写眼前景物,由“消歇”二字,见出往日笙歌之盛况。“涛飞晴雪”一句,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往事。“记得旧京屯田日”一句,从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正公子、繁华人共说”,写自己与诸公子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长干月,剩悲笳、女墙吹彻”三句,将眼前之景,与昔日情景对比,以今思昔,感慨万千,表达了对故国山河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词结构严谨,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是一首很有感染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