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渡口,对斜风细雨,扁舟孤系。
隔水人家烟里树,漏出遥峰苍翠。
恰听钟声,鍧然盈耳,知有桥边寺。
青帘摇漾。
舟师问酒沽未。
几日才过清明,莺啼花谢,都做春深意。
徙倚孤篷堪兀坐,似觉余寒欲嚏。
且任多愁,聚来心上,百样能为祟。
蒙头布被,倦时自拥闲睡。
念奴娇 晚泊
桃花渡口,对斜风细雨,扁舟孤系。
隔水人家烟里树,漏出遥峰苍翠。
恰听钟声,鍧然盈耳,知有桥边寺。
青帘摇漾。
舟师问酒沽未。
几日才过清明,莺啼花谢,都做春深意。
徙倚孤篷堪兀坐,似觉余寒欲嚏。
且任多愁,聚来心上,百样能为祟。
蒙头布被,倦时自拥闲睡。
【注释】
- 《念奴娇》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全篇以“春”为主题,通过写景抒发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 《念奴娇·晚泊》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篇词作。此词描绘了一幅晚春景色图:在桃花渡口,作者乘着小舟,面对斜风细雨,独自系舟泊岸;隔着江水,可以看见远处的人家、烟雾中的树和山峦,听到寺庙里传来的钟声;在船上,作者听着船夫问酒卖否的声音。这首词通过对晚春景物与心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一幅晚春景色图:在桃花渡口,作者乘着小舟,面对斜风细雨,独自系舟泊岸;隔着江水,可以看见远处的人家、烟雾中的树和山峦,听到寺庙里传来的钟声;在船上,作者听着船夫问酒卖否的声音。这首词通过对晚春景物与心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全词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起三句)。开头三句写词人泊舟桃渡口,面临斜风细雨。“桃花渡口”点明地点,“对斜风细雨”点明时间。这一句是总提,以下几句都是对它的分说。“扁舟孤系”,是写舟中情景。“扁舟”就是小船。“孤系”即独自系着。“扁舟孤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独自泊舟的情景。
第二段(五至九句)。五句承上启下,由舟中写到岸上。“隔水人家”,是写近景。“烟里树”是远景。烟里树的远景与近景相映衬,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漏出遥峰苍翠”,是说远山的轮廓隐约可见。“漏”字用得极好,既写出了“隔水人家”的近景,又突出了山的高峻挺拔。“恰闻钟声”,“钟声”既是近景又是远影,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钟声”、“碧山”、“青帘”、“舟子”,这些意象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碧山”是远山的色彩,而“青帘”却是近景色彩,二者相映,使整个画面显得色彩鲜明、和谐。“钟声”与“碧山”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青帘摇漾”的画面。“青帘摇漾”,是说船帘随风摇曳。“舟师问酒沽未”,是说船夫问卖酒的人有没有酒卖。这一细节描写,使整首词充满了生气。
第三段(十至十六句)。十句承接上片结尾的“舟子问酒沽未”,写船上的生活。“几日才过清明”,这是实写。清明时节天气寒冷,人们一般不出门,只有少数人会去踏青。而词人却偏偏在这个时候来到此地,说明他对这里的美景有着浓厚的兴趣。“莺啼花谢”,是说黄莺啼鸣,百花凋谢。这一联是虚写,但也是实写。因为此时正值春天,正是百花盛开的季节,所以说黄莺啼鸣、百花凋谢是实写的;而由于天气寒冷,人们一般不会出来游玩,所以说黄莺啼鸣、百花凋谢又是虚写的。“都做春深意”,是说春深意浓。这句是说春天的意境已经很深了。“徙倚孤篷堪兀坐”,是说独自一人坐在小篷船上,无所事事,只好徒倚而已。“兀坐”,指一个人坐在那里不动。“似觉余寒欲嚏”,是说似乎感到有些冷,想打喷嚏。“余寒”指残留的寒冷气息。这句是说词人觉得有些冷,想打喷嚏。这两句虽然只是简单的叙述,但写得含蓄婉约、委婉动人。
第四段(十七至二十句)。十七句承上启下,由船上过渡到船上的日常生活。“且任多愁”,是说任凭心中有许多烦恼和忧愁。“聚来心上”,是说心中的烦恼和忧愁聚集起来。“百样能为祟”,是说心中的种种烦恼和忧愁就像各种害人的妖魔鬼怪一样。“心上”指的是心头、心里。“祟”是指鬼怪之类的东西。“蒙头布被”,是说蒙上头盖住被子睡觉。“倦时”,是说疲倦的时候。“自拥闲睡”,是说随意地躺下睡一觉。“闲睡”指的是懒散地睡一觉。这几句是写词人躺在床上休息时的所思所感。
这首词通过描写暮春景色,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感人;结构紧凑严谨,层次分明;意境深远幽美,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