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笑杜陵客,短褐鬓如丝。得钱沽酒,时赴郑老同襟期。清夜沈沈春酌,歌语灯前细雨,相觅不相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问先生,今去也,早归来。先生去后,石田茅屋恐苍苔。休怪相如涤器,莫学子云投阁,儒术亦佳哉。谁道官独冷,衮衮上兰台。

【解析】

“水调歌头·送敬则赴袁州教官”:这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送别之时的情谊与心情,下片抒写离别后对对方的祝福与期望。

“人笑杜陵客,短褐鬓如丝。”首句点明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时令,即在杜陵,正值暮春。“杜陵”,地名,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笑”二句,以反诘语作结,表明自己虽身居贫贱,但胸襟旷达,不以为意,并表现出一种乐观豪迈的精神。诗人在长安做官多年,虽然生活清贫,但仍不失豁达的胸怀,不为俗世所累。

“得钱沽酒,时赴郑老同襟期。”“得钱”句承上启下,承接“短褐”一句;“时赴”句照应“人笑”一句。郑处晦是当时著名文人、学者,诗人与之交游甚密。“郑老”指郑处晦,“同襟期”指与郑处晦有共同的志趣和追求。

“清夜沈沈春酌,歌语灯前细雨,相觅不相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此句为上片之总结,也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清夜沈沈”四字总括了整个夜晚的情景,“春酌”“细雨”“尔汝”“痛饮”四组意象又分别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友人的关切之情,也有对友情的珍惜之意;既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又充满了对其前途的良好祝愿;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又寄寓着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这两句既是对上片内容的概括总结,也是全词感情升华的关键,它不仅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而且使全词的思想内涵得以深化。

下片开头“问先生”,是说诗人向郑处晦提出了一个问题:“先生,您今天去任袁州教官,什么时候回来啊?”这里诗人用“问”字一转,由送别转入对朋友的关心。“先生”二字是称呼,表示尊敬。

“先生去后,石田茅屋恐苍苔。”此句紧承“问先生”而来,诗人担心朋友远行之后,家中荒凉冷清,无人照料。“石田”,指田间的土地,借指土地之神。“茅屋”,指简陋的住房,借指居住之人。“苍苔”意为青苔,喻意荒芜、冷落。此句既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也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美好祝愿。

最后二句“休怪相如涤器,莫学子云投阁”,是全词的结束,也是对全词主题的再次提升,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休怪”二句的意思是说:不要因为子云投阁而感到遗憾,也不要因为你的才华被埋没而懊悔。“相如”,“汲黯”字之误,《史记·汲黯传》中有“司马相如怀钱行,顾谓左右曰:‘家贫财尽,可求官乎?’吏曰:‘文景之时期为天子,招延天下四方小臣,士亦奔命逢其禄,至吏七百人矣。’汲黯喟然叹曰:‘嗟乎,忠臣诚可愿也!”汲黯与司马相如都是汉朝著名的文学家,两人因才华被弃而感到失望,所以此处用汲黯的典故来勉励友人。

“谁道官独冷,衮衮上兰台。”结尾二句,是全词的收尾,也是全词思想感情的升华。意思是说:谁说官位就一定很清闲呢?那些勤于政事的人仍然像孔子一样登上了兰台,名垂千古。这两句既是对友人的劝勉,也是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抒发。全词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富有哲理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