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厌睡起,无限春情绪。柳色借轻烟,尚瘦怯、东风倦舞。海棠红皱,不奈晚来寒,帘半卷,日西沈,寂寞闲庭户。
飞云无据。化作冥蒙雨。愁里见春来,又只恐、愁催春去。惜花人老,芳草梦凄迷,题欲遍,琐窗纱,总是伤春句。

【注释】

蓦山溪:词牌名。又名《倦寻芳》、《惜春令》。双调,六十七字。上片四句,下片五句。

厌厌:疲倦的样子。

瘦怯东风:形容柳叶因风的吹拂而感到寒冷,也比喻春天将去,万物开始凋零的样子。

海棠红:海棠花。

冥蒙雨:迷蒙的细雨。

愁里春来:在忧愁中看到春天的到来。

只恐愁催春去:只怕春光易逝,令人忧愁。

【赏析】

《蓦山溪·柳》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春天。这首词上片以景起兴,借“暮春”景色渲染出一种凄冷的氛围;下片则从惜花、伤春转入对青春消逝的感慨,表达出自己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全词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语言清新隽永,感情真挚细腻。

“厌厌睡起,无限春情绪。”首句即点明时序和心境,“厌厌”两字用得极妙,它既形容困倦的神态,又烘托了作者的心情。“无限春情绪”,这一句概括地说出了作者此时的感情基调——感伤。这种感伤不是由外界环境所诱发的,而是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感伤。“柳色借轻烟,尚瘦怯、东风倦舞。”这是写眼前之景:“柳色”是本题咏物抒情的对象,“轻烟”为景,“东风”为动,“瘦怯”“倦舞”为情。“柳色”与“东风”相映,构成一幅典型的暮春图景。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东风”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达了春风的倦怠之情。“东风”犹言“春意”。这句的意思是说:“东风”虽然强劲有力,但已感到有些倦怠了。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通过东风与柳树之间微妙的关系,把读者引入到那如梦似幻的暮春境界中来。

“海棠红皱,不奈晚来寒,帘半卷,日西沈,寂寞闲庭户。”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进一步描写“暮春”的景色。“海棠红皱”是写暮春时节海棠花的颜色,暗指自己的容颜。“不奈晚来寒”,是说自己面对这暮春时节的景色,无法忍受这寒冷的天气。“日西沈”,意思是太阳落山了,黄昏降临了。“寂寞闲庭户”,是说她独自站在院子里,看着庭院空寂,无人相伴,倍感孤独。“飞云无据。化作冥蒙雨。”此句承前启后,由写景色转入写人物动作。“飞云无据”,指的是那些飘忽不定的游丝。这些飞云在空中飘荡,没有依托,最终化作一场淅淅沥沥的细雨。这是对前句的深化,也是对下文的铺垫。

“愁里见春来,又只恐、愁催春去。”这三句是全词的重点所在。“愁里见春来”,是说自己在愁闷中看到了春天的到来,但同时她也担心这美好的春天很快就会过去,因为“愁催春去”。这两句写出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愁里见春来”是说在忧愁之中竟然看到了春天的到来,这是多么让人惊讶的事情啊!然而紧接着的一句“又只恐,愁催春去”,却让读者不禁为之叹息。她担心这美好的景象很快就要消失而去,这是多么让人心痛的事情啊!

“惜花人老,芳草梦凄迷。”“惜花人老”,是说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珍惜花儿的美好了;“芳草梦凄迷”,则是说自己的青春岁月已经流逝,留下的只有那一片片芳草。这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无奈与伤感。

最后三句是全词的结句:“题欲遍,琐窗纱,总是伤春句。”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她已经写下了很多关于春天的句子,每一句都充满了对春天的怀念与思念之情。这些诗句都是她心中最真实的感受,是她对春天最深情的告白。

整首词构思巧妙,情景交融,语言清新隽永,感情真挚细腻。它成功地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与人物心情的变化,展现了一个女子在暮春时节的感伤之情与孤独之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