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跻尼父更谁登,扶日扪参紫翠层。
四海儿孙向罗立,万方稚子走香灯。
独将浑噩留天地,几为沧桑纪废兴。
长啸一声空八表,恍疑鹏背坐来曾。
登泰山
相关推荐
这首诗以泰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人生变迁的深刻感慨。 首句“一跻尼父更谁登”,意为登上了泰山,却不知道还有谁能再登顶。这里的“尼父”指孔子,寓意着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变迁。 次句“扶日扪参紫翠层”,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阳光照耀下的山峰如同仙人般屹立不倒。这里的“紫翠层”形容山峦色彩斑斓,层次分明。 第三句“四海儿孙向罗立”,意指四面八方的人们齐聚一堂,如同在罗列旗帜一般
【注释】 何处鸾笙凤管清:何处,何处有。鸾笙凤管,传说中舜时乐师所吹的乐器,这里指舜时的乐曲。 觉来身世在蓬瀛:醒来时发现自己的身世如同生活在蓬莱、瀛洲那样神奇美妙的地方。 龟蒙凫峄争趋势:龟山(蒙山)、凫山(峄山),都是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指神话中的仙人。争趋势,争着向仙境的方向。 恒霍嵩华共仰兄:恒山、霍山、嵩山、华山都是著名的山岳名胜,这里指传说中的四岳,它们共同仰望着同一位兄长(舜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登泰山》诗。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1. 四顾无云道路开,黄麾迎从六龙来。 2. 三神合祭光千古,万旅传呼动九垓。 3. 幽鸟似通昆阆信,真松深隐栋梁材。 4. 已知身世非常事,曾到天门十二回。 我们对每一句进行详细的翻译和注释: 1. 四顾无云道路开,黄麾迎从六龙来。 - “四顾无云”:四周望去,没有云彩阻挡。 - “道路开”:道路变得开阔。 -
【注释】 登泰山:作者在登泰山时写下的诗。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风云一展,直上云霄到了天关;平生快意,就在这里观赏风光。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从古至今,只有九个山峰在齐州上空缭绕着云雾;黎明时,只见沧海中一轮红日高悬。 向来井方形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以前住在井形的小窝里觉得狭小;今后住进鸟巢式的房子也会觉得很宽松了。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泰山东望走群龙,直上天门第一峰。 - 诗意: 站在泰山的巅峰远望,仿佛能看到群山蜿蜒如龙。 - 译文与注释: 登上东岳泰山的最高点,远眺四周,群山起伏如同龙在蜿蜒游动,直达天门的第一座山峰。 - 赏析: 这句描绘了诗人站在山顶上,远观群山的壮观景象。"群龙"形容山势的连绵不断,如同龙一般盘旋。"直上天门"则形象地表达了泰山之巅的高耸入云。 2. 泉壑晴霞开罨画
诗句:登泰山 译文:元君礼罢,阅秦碑长啸,驾赤螭天门。苍海一杯,檐际落如烟;齐州九点,镜中窥如画。白云不散丈人石,青鸟还来王母祠。汉主若求封禅草,文园消渴老明时。 注释: - 元君礼罢:表示元君已经完成了祭祀的仪式。 - 阅秦碑:指的是阅读秦始皇时期的碑文。 - 长啸天门:长啸声在天门之间回荡。 - 苍海一杯:形容景色如同大海中的一杯酒,辽阔而深远。 - 齐州九点:指泰山周围的九个山峰
诗中描述了作者登泰山的所见所感,通过“巍巍东岳”、“南天第一门”等词语,展现了泰山的雄伟与神圣。诗中“秋草渐衰”、“暮烟将散”等意象,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 1. 诗句原文: 岱宗东望翠微重,曳杖初闻缥缈钟。 半岭烟霞迷汉畤,四时风雨咽秦松。 缑山直跨仙人鹤,函谷遥瞻柱史龙。 七十二君呼不起,安期何处采芙蓉。 2. 逐句翻译: - “岱宗东望翠微重,曳杖初闻缥缈钟。” 泰山在东方遥遥望去
登泰山 何地能销郁郁情,且登岱岳望蓬瀛。 无人到处方孤立,有路通时更上行。 四面愁阴千里合,一声恸哭万山惊。 儒生未可讥封禅,终是能逢世太平。 注释: 1. 何地能销郁郁情:什么地方能够消除我心中的郁闷和忧愁? 2. 且登岱岳望蓬瀛:暂且登上泰山(望)去观赏那蓬莱、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岛)。 3. 无人到处方孤立:当没有人来(的时候),我才会感到孤单无依。 4. 有路通时更上行:当有路可通时
登泰山 青鞋踏破翠重重,晓上天门第一峰。 静听泉声鸣涧底,遥看云气出封中。 崖存唐代原刊颂,山有秦时旧种松。 不惜乘风登旧观,闲披瑶草觅仙踪。 注释:青鞋踏破翠重重,清晨登上了天门第一高峰。静听泉水在山谷中轰鸣,远远地可以看到云气升腾在天空之中。这里保存着唐朝时的古碑,山上生长着秦朝时期的老树。我毫不吝啬地乘坐清风攀登到那古老的山巅,悠闲地采摘着美丽的瑶草寻找仙人的踪迹。 赏析
注释: 登泰山 巍巍东岳绝尘喧,直上南天第一门。山势雄伟,高耸入云,直上南天第一门。 秋草渐衰寻古迹,暮烟将散见中原。秋天的草木逐渐凋零,寻找着古代遗迹,傍晚的烟雾将要散去,展现着中原的景象。 到襟清气山仍淡,入望长河水自浑。我登上山顶时,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但山依然显得清淡;俯瞰大地时,看到一条蜿蜒流淌的长河水,它依然浑浊。 金顶立时看万象,乃惊群巘此为尊。在金顶之上,我看到了万千景象
这首诗是诗人登泰山后所作。首句“天门高处一跻攀”,意在形容登山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攀登过程中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二句“两袖牛龙石雾班”,描绘了泰山上的奇观——云海。诗人用“牛龙”和“石雾”来描述泰山之巅云海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泰山的壮观景色。 第三句“晓渡三溪历三观”,诗人描述了在清晨时分渡过三溪,经过三个山峰的情景。这既表现了诗人的冒险精神,也反映了泰山的雄伟壮丽。
这首诗是李白的《登泰山》的译文。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翻译,同时加上注释以及最后的赏析: 第一句:“登攀绝顶处,封禅断碑文。” - 释义: 登上了泰山最高峰的地方,发现了刻有封禅碑文的石碑。 - 注释: “登攀”指攀登;“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断碑文”表示石碑上的文字已被风雨侵蚀,难以辨识。 - 赏析: 诗的开篇便将读者带到了泰山之巅,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古老传说之地的尊崇之情
【解析】 此诗为登泰山之作,描写了泰山的雄姿和诗人的情怀。首联写泰山巍峨壮观,气势雄伟;颔联写出山高路遥,日暮云收,景色壮丽;颈联写日出时山石间回荡着清冷的风声,使人感到寒气袭人,令人心旷神怡;尾联写攀援到山顶,只见夕阳斜照在峰头,余晖尚存,天边残阳如血。“尽”字点出了诗人登临之高,意蕴深远。全诗以“登泰山”为中心,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和诗人登山所见所感的叙述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及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理解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概括即可。本题要求考生逐句释义并赏析。“峰排日观三千丈,路绕天门十八盘”是描写登泰山的景色。诗人以“峰”、“日观”“天门”“路”、“十八盘”等关键词语勾勒出了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高碍斗牛”,点出泰山的高峻;“青分齐鲁”,则写出了泰山之巍峨,也暗含泰山的地理特点
【注释】 1. 昔闻泰山高:从前听说过泰山的崇高。 2. 今上拱北台:如今登上了拱北台,即泰山的南天门。 3. 才飙(biāo)振六合:指强劲的风力震荡了天地间的一切。 4. 旷望无尘埃: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蓝天白云,不见一丝尘土,形容景色十分幽雅清新。 5. 日观一峰立:指日观峰耸立于山巅。 6. 天门两崖开:指天门山上的两扇大门洞开,好像要向人们展示什么。 7. 缥缈云中来
这首诗的作者为李白,全诗如下: 缥缈烟霞满径中,泠然钟磬度遥空。 东皇自宰青阳地,玉女高居绛节宫。 苔翳断碑馀鸟迹,身依元气有鸿蒙。 逍遥剩有庄周兴,何事乘虚一御风。 注释: 1. 缥缈烟霞满径中,泠然钟磬度遥空:缥缈,形容烟霞弥漫;径中,指小路上;泠然,形容声音悠扬;钟磬,古代乐器,这里指寺庙里的木鱼和磬。这句话描绘了泰山上云雾缭绕的景象,以及远处传来的寺庙钟声和磬声,营造出一种宁静
【注释】 登泰山:诗人登上泰山,远望泰山的美景。 峰峦壁立翠云屯:山峰高耸入云端,山色如翠,云雾缭绕。 太极初分此岳存:泰山在古代被分为阴阳两处,阴侧称为北岳,阳侧称为南岳。这里指的是泰山的南侧。 郁郁古松蟠御帐:古松茂盛,环绕在皇帝的帐篷周围。 层层石磴接天门:石头台阶层层叠叠,通往天门的道路从这里开始。天门是泰山的最高峰,也是通往天界的道路。 山桃野杏花争发:山中的桃花和野杏花争相开放
【注释】 1. 登泰山:指诗人登上泰山,即《登高》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 崎岖(qí qū):险峻。 3. 长啸(xiào):大声长叹。 4. 思悠悠:思绪无限。 5. 带与河流细:意为山间小路曲折蜿蜒,像腰带一样细细的,又宽又窄。 6. 杯同海色浮:意为酒杯里的酒如同海水一样清澈透明。 7. 炉烟秦树袅(niǎo):意为炉火的烟气飘向秦地的树木上。 8. 石检汉台秋
这首诗是李白在登泰山时的所感所思。诗的开头两句“岂厌丹崖步步迎,眼前灵景变阴晴”,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他不畏艰难的攀登,因为眼前的自然景色变幻莫测,充满了神秘的魅力。 接下来的诗句中,“马从万丈松边驻,人在九重天上行。”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景象。诗人骑着马,在高耸入云的松树旁边停下,仿佛已经升上了九重天,可以俯瞰大地。这两句表现出诗人的豪迈情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的句子
这首诗是杜甫的《登泰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登泰山 2. 虞后巡宗日,秦王幸岳年。 3. 金舆曾此驻,玉检竟无传。 4. 眺日临沧海,凭虚挹紫烟。 5. 官松垂御幄,女井幻香泉。 6. 晴昼寒飞雪,阴崖下引天。 7. 神君迷七二,尘界渺三千。 8. 巨迹台中见,空音畤外宣。 9. 马迁文已就,愿奏圣明前。 译文: 1. 登泰山 2. 虞舜巡视天下时,秦始皇也曾到过泰山。
《登泰山》 与客登乔岳,肩舆烟霭中。 乾坤生气盛,今古仰心同。 势判徐青远,川流汶泗通。 北瞻复南望,云树两蒙蒙。 注释: 与客:和客人一起。 登乔岳:登上高大的山峰,这里指泰山。 肩舆:乘坐轿子。烟霭:烟雾缭绕。中:其中。 乾坤:指天地之间,泛指宇宙空间。 生气盛:生机勃发,生气勃勃。 今古:古代和现在。仰心同:仰望天空,心灵相通。 徐青:远处的青山。 川流:河流。汶、泗:都是河流名。通
诗句释义与赏析 登泰山 历遍群山夕照催,恍疑身到紫霄回。 汉秦封禅俱无迹,唐宋碑铭半是苔。 紫气常时凝御帐,岚光彻夜映仙台。 英灵岂独为霖雨,又与天朝产异材。 译文: 在泰山上攀登,夕阳的余晖催促着前行的步伐,仿佛自己已经回到了那神圣的紫霄宫。 汉、秦两代的封禅祭祀活动都已消逝,只留下这些石碑上的苔藓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注释: - 紫霄宫: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这里指泰山的最高峰。 -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泰山雄伟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对泰山不同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活的感悟。 -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高出千盘岭,危攀万丈梯。”:这句描述的是泰山的高峻,用“千盘岭”和“万丈梯”来形象地描绘出泰山的险峻。 2. “眷瞻无极上,仿佛与天齐。”:这句描述了诗人站在泰山之巅,遥望远方的景象,仿佛与天空相接。 3. “祇见苍茫阔,平临法象低。”
【注释】1. 登泰山:作者以登山作比,喻指仕途。2. 白云出其下:形容高官显宦的气派。3. 终古:永远。4. 地盘珠馆:山脚下的宫殿、宝塔之类。5. 扪天叠翠屏:登上山峰,只见层层青山如屏风。6. 明禋(yīn):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7. 封禅配云亭:传说中帝王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并立坛于山顶之巅。8. 齐鲁:泛指山东地区,因山东有齐国和鲁国的故城遗址而称。9. 杳冥:指深邃广大,不可测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并结合诗句加以理解。重点把握每句诗的含义,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进行赏析。“直上高无极,横空十八盘”的意思是:直冲云霄,登顶时只见云海苍茫;盘旋曲折的山道十八盘,迂回曲折。“树传秦帝爵,云护汉皇坛。”的意思是:树上有秦代帝王赐予的玉树,云雾护卫着汉代皇帝祭祀的坛台。“俯瞰东山小,平临北斗寒
【译文】 清晨我登上天门峰,流霞映红了东面的山崖。 绝顶的山峰盘绕着石阶,峰尖晶莹透亮悬空高挂。 像白纱一样的瀑布挂在岩壁上,五彩缤纷又似霓裳羽衣舞动。 忽然一阵仙乐响起,松涛伴着歌声回旋。 道士喜欢艳丽的颜色,轻快地踏着松枝攀登山顶。 他邀请我和坐上黄岘山,清泉在井边流淌。 在葱郁的山林中远望,下界苍茫而深远。 挥手间云雾缭绕而上,太阳已到了山顶。 豁然开朗地飞越天空与大地
登泰山 饱饮王母池,清风来天门。 飕飕披尘襟,毫发自飞翻。 玉女拾瑶草,皓月临金盆。 流液一浣濯,间身为之尊。 俯视梁父山,萧萧御道存。 七十二君封,惝恍复何言。 译文: 我饱尝了王母仙池的清泉,清风从天门中吹来。 我身着飘逸的衣衫,让微风拂过我的衣襟,感觉就像在飘浮一般。 我看到了仙女们正在收集瑶草,月亮照亮了金盆。 我沐浴在洗涤的泉水里,身体和心灵都得到了净化。 我俯瞰着梁父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登泰山》中的部分诗句。下面是对每个诗句的翻译和赏析: 1. 东上日观峰,遐瞩天与平 - 这句描述了诗人从泰山的东面开始攀登,放眼望向远处,天空与大地似乎融为一体。 - 关键词:东上、遐瞩、天与平 2. 东海直衣带,何有飞涛惊 - 这里比喻泰山如同一条衣带,东海则像被泰山的气势所包围,没有引起波澜。 - 关键词:东海、衣带、飞涛惊 3. 隐约桃都山,身如浮云轻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这是评价的关键。此题要求考生注意了解古诗内容,然后根据内容理解诗句含义,最后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登泰山”是全诗的首句,起兴作用。诗人登上了高耸入云的泰山,放眼望去,只见山峦叠嶂、峰回路转、云雾缭绕,不禁心旷神怡。于是诗人便想:人生在世应当追求什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接下来作者写到
注释: 登泰山 对松山绝奇,石立森云关。 万状不能名,青锦皆古颜。 松树石头都仿佛是神仙,恍若在碧落(天空)之间。 满耳发笙簧,疑有九龙还。 我并非寻求仙人,只是自喜尘世的历练都已洗净。 叩关探玉策,转愧心不闲。 叩问山门寻找玉制权杖,内心却感到惭愧,因为自己没有闲暇之心。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登山望远,抒发壮志豪情的诗。诗人登上泰山,看到那巍峨挺拔的松树和屹立在云端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