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强圉协洽,尽昭阳赤奋若,凡七年。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七四年)
春,二月,诏减口赋钱什三。
夏,四月,癸来,帝崩于未央宫;无嗣。时武帝子独有广陵王胥,大将军光与群臣议所立,咸持广陵王。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内不自安。朗有上书言:“周太王废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虽废长立少可也。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嗣。”言合光意。光以其书示丞相敞等,擢郎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后诏,遣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宗正德、光禄大夫吉、中郎将利汉,迎昌邑王贺,乘七乘传诣长安邸。光又白皇后,徒右将军安世为车骑将军。
贺,昌邑哀王之子也,在国素狂纵,动作无节。武帝之丧,贺游猎不止。尝游方与,不半日驰二百里。中尉琅邪王吉上疏谏曰:“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冯式撙街,驰骋不止,口倦虖叱咤,手苦于棰辔,身劳虖车舆,朝则冒雾露,昼则被尘埃,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冬则为风寒之所匽薄,数以耎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又非所以进仁义之隆也。夫广厦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勤诵在后,上论唐、虞之际,下及殷、周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街橛之间哉!休则俯仰屈伸以利形,进退步趋以实下,吸新吐故以练臧,专意积精以适神,于以养生,岂不长哉!大王诚留意如此,则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美声广誉,登而上闻,则福禄其臻而社稷安矣。皇帝仁圣,至今思慕未怠,于宫馆、囿池、戈猎之乐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圣意。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恩爱行义,纤介有不具者,于以上闻,非飨国之福也。”王乃下令曰:“寡人造行不能无惰,中尉其忠,数辅吾过。”使谒者千秋赐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其后复放纵自若。
郎中令山阳龚遂,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
资治通鉴 · 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汉纪十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由北宋的史学家司马光主编。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294卷,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近一千三百八十年的历史。该书以时间为纲,以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为主线,详细记录了历代王朝的政治变革和历史背景,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其中“汉纪”部分主要记录了西汉时期的历史。
相关推荐
```json { "诗句":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十六 起强圉协洽,尽昭阳赤奋若,凡七年。", "译文":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记载:从公元前74年春开始,至公元前73年冬结束,总共七年时间。", "注释":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黄帝到五代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起强圉协洽”指的是从公元前74年开始的第七个春天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译文: 郎中令山阳龚遂,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王尝久与驺奴、宰人游戏饮食,赏赐无度,遂入见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王曰:“郎中令何为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愿赐清闲,竭愚!”王辟左右。遂曰:“大王知胶西王所以为无道亡乎?”王曰:“不知也
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龚遂,遂曰:“此天戒,言在侧者尽冠狗也,去之则存,不去则亡矣。” 译文:王曾看到一只大白犬,从头部开始到颈部以下像人的形状,戴着方形帽子但缺少尾巴。他询问龚遂,龚遂回答说:“这是上天的警告,意味着身边的一切都将戴上狗的帽子,去掉它就能生存,不去掉就会灭亡。” 注释:大白犬,白色的狗;颈以下似人,从头部到颈部以下像人;方山冠无尾,方形的帽子但没有尾巴。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王至济阳,求长鸣鸡,道买积竹杖。过弘农,使大奴善以衣车载女子。至湖,使者以让相安乐。安乐告龚遂,遂入问王,王曰:“无有。”遂曰:“即无有,何爱一善以毁行义!请收属吏,以湔洒大王。”即捽善属卫士长行法。 王到霸上,大鸿胪郊迎,驺奉乘舆车。王使寿成御,郎中令遂参乘。且至广明、东都门,遂曰:“礼,奔丧望见国都哭。此长安东郭门也
诗句: 1. 昌邑王既立,淫戏无度。 - 这句话描述了昌邑王即位后的行为,他沉迷于享乐,没有节制。 2. 昌邑官属皆征至长安,往往超擢拜官。 - 昌邑的官员都被召到长安,并且经常被提升和任命为官职。 3. 相安乐迁长乐卫尉。 - 安乐被任命为长乐宫的卫尉。 4. 龚遂见安乐,流涕谓曰:“王立为天子,日益骄溢,谏之不复听。今哀痛未尽,日与近臣饮酒作乐,斗虎豹,召皮轩车九旒,驱驰东西,所为悖道。”
【注】: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大将军霍光忧虑不安,只将此事询问他的旧吏大司农田延年。田延年说:“将军是国家的柱石,如果认为这个人不可用,何不向太后建言,重新选拔贤能而立他为国相?”霍光说:“现在要这样做,于古有其事吗?”田延年说:“伊尹辅佐殷朝,废黜太甲以安定宗庙,后世称其忠心。将军如果能行此道,也是汉朝的伊尹。”霍光于是让田延年担任给事中,暗中与车骑将军张安世策划计策。 王出游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汉纪十六 癸巳,光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
资治通鉴 · 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有太后诏召王。王闻诏,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侍御数百人皆持兵,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诏。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曰:“丞相臣敞等昧死言皇太后陛下:孝昭皇帝早弃天下,遣使征昌邑王典丧,服斩衰,无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使从官略女子载衣车,内所居传舍。始至谒见,立为皇太子
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春,二月,诏减口赋钱什三。此诏书的颁布,反映了汉昭帝在处理国家财政和经济问题上的谨慎与智慧。通过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昭帝试图缓解人民的经济压力,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这一政策不仅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怀,也展示了其作为一国之君的责任与担当。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还有一则关于夏侯胜的轶事。夏侯胜是光禄大夫,他以《尚书》教授太后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汉纪十六孝昭皇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 春,二月,诏令减免七岁至十四岁百姓交纳的口赋,减少十分之三。这一措施旨在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让更多的人得以生存。此政策显示了统治者对民生的关怀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支持。 夏,四月,霍光、上官皇后与群臣商议新君人选,最终决定迎立广陵王刘贺为帝,以稳定国家局势。然而,刘贺在位期间行为放荡不羁,频繁出游狩猎,不顾朝政大事
资治通鉴 · 卷二十四 汉纪十六 既而吉谓守丞谁如:“皇孙不当在官。” 使谁如移书京兆尹,遣与胡组俱送;京兆尹不受,复还。及组日满当去,皇孙思慕,吉以私钱雇组令留,与郭征卿并养,养月,乃遣组去。后少内啬夫白吉曰:“食皇孙无诏令。”时吉得食米、肉,月月以给皇曾孙。曾孙病,几不全者数焉,吉数敕保养乳母加致医药,视遇甚有恩惠。吉闻史良娣有母贞君及兄恭,乃载皇曾孙以付之。贞君年老,见孙孤,甚哀之
资治通鉴 · 卷二十四 汉纪十六 春,二月,诏减口赋钱什三。此诏旨在减轻百姓负担,促进社会和谐。 秋,七月,光坐庭中,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光与群臣商议,决定立曾孙病已为嗣,以彰显孝昭皇帝之德,使天下知晓。病已年仅十八,师从《诗》、《论语》,且有仁爱之心,被选为继位之人。 八月,皇太后诏令:“可。”遂派遣宗正至病己家尚冠里,洗沐更衣,赐予御衣。同时,由太仆驾车前往宗正府迎娶病已。庚申日
严延年弹劾霍光事件详解 公元前74年,西汉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那就是侍御史严延年对大将军霍光的弹劾。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争议,它还揭示了汉朝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权力斗争的激烈。 严延年,一名忠诚且有胆识的官员,他上奏给皇帝,指控大将军霍光在未经皇帝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废黜了皇帝刘贺,并立宣帝刘询为帝。霍光作为当时手握重权的高级将领及摄政王,其行为自然引起了朝内外的高度关注。
资治通鉴 · 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译文: 霍光稽首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自昭帝时,光子禹及兄孙云皆为中郎将,云弟山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光两女婿为东、西宫卫尉,昆弟、诸婿、外孙皆奉朝请,为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及昌邑王废,光权益重,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 夏,四月,地震。 五月,凤凰集胶东、千乘。赦天下,勿收田租赋。
诗句: 春,大司农田延年有罪自杀。 昭帝之丧,大司农僦民车,延年诈增僦直,盗取钱三千万,为怨家所告。 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 延年抵曰:“无有是事!”光曰:“即无事,当穷竟!”御史大夫田广明谓太仆杜延年曰:“《春秋》之义,以功覆过。当废昌邑王时,非田子宾之言,大事不成。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乞之,何哉?愿以愚言白大将军。”延年言之大将军,大将军曰:“诚然,实勇士也!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
夏,五月,诏曰:“孝武皇帝躬仁谊,励威武,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联甚悼焉。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庭中,皆曰:“宜如诏书。”长信少府夏侯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诏书不可用也。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十四·汉纪十六:乌孙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娶。岑娶胡妇子泥靡尚小,岑娶且死,以国与季父大禄子翁归靡,曰:“泥靡大,以国归之。”翁归靡既立,号肥王,复尚楚主,生三男、两女。长男曰元贵靡,次曰万年,次曰大乐。昭帝时,公主上书言:“匈奴与车师共侵乌孙,唯天子幸救之。”汉养士马,议击匈奴。会昭帝崩,上遗光禄大夫常惠使乌孙。乌孙公主及昆弥皆遣使上书,言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孝昭皇帝下本始三年(庚戌,公元前七一年) 春,正月,癸亥,恭哀许皇后崩。当时霍光夫人显欲贵其小女成君,道无从。会许后当娠,病,女医淳于衍者,霍氏所爱,尝入宫侍皇后疾。衍夫赏为掖庭户卫,谓衍:“可过辞霍夫人,行为我求安池监。”衍如言报显,显因生心,辟左右,谓衍曰:“少夫幸报我以事,我亦欲报少夫,可乎?”衍曰:“夫人所言,何等不可者!”显曰:“将军素爱小女成君
诗句“祁连将军生暮愁”出自宋朝诗人陈杰的《题王书史百雁图》。诗中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也透露出深深的历史感慨和对战争的思考。以下是对该古诗文内容的解读: 1. 诗歌原文: 黄芦落木寒飕飗,平水咎断江天来。 嗷嗷累百来未休,宛颈相乐飞相求。 不肯为渠作书邮。 南去云峰有尽头,北归矰弋正多忧。 冥鸿高哉犹无俦,祁连将军生暮愁。 2. 诗意解析: - 黄芦落木:描述了边塞荒凉的景象
资治通鉴 · 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乌孙昆弥自将五万骑与校尉常惠从西方入,至右谷蠡王庭,获单于父行及嫂、居次、名王、犁汙都尉、千长、骑将以下四万级,马、牛、羊、驴、橐佗七十馀万头。乌孙皆自取所虏获。上以五将皆无功,独惠奉使克获,封惠为长罗侯。然匈奴民众伤而去者及畜产远移死亡,不可胜数。于是匈奴遂衰耗,怨乌孙。 译文: 乌孙国王率领五万骑兵与汉朝校尉常惠一起从西部进入,抵达右谷蠡王的王庭
大旱。甲辰,长信少府韦贤为丞相。大司农魏相为御史大夫。 此句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十四》,是西汉宣帝时期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记载。下面将对这首诗和诗句进行解析: - 诗的原文: 大旱。 甲辰,长信少府韦贤为丞相。 大司农魏相为御史大夫。 - 译文: 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灾害。 六月十一日,阳平侯蔡义去世。 六月二十六日,长信少府韦贤被任命为丞相。 大司农魏相被任为御史大夫。
孝昭皇帝本始四年(辛亥,公元前70年) 春日,三月乙卯,我皇霍光之女被立为皇后。此前,许后起家甚微,其地位远不及霍光,然而霍光辅政时却能获得如此殊荣,显示了其非凡的治理才能和威望。此次改立彰显了朝廷对霍光辅佐之功的肯定,也体现了皇族成员间权力与地位的微妙变化。新帝登基后,霍光得以继续其辅政之路,其家族也因此在朝廷中享有尊崇的地位。 夏至四月,郡国四十九地同时遭受地震或山崩之灾害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五月,凤凰集于北海安丘、淳于。广川王刘去因坐杀其师及姬妾十余人,或销铅锡灌入口中,或肢解后以毒药煮之,令其糜散殆尽,遂废徙上庸;又自杀。孝昭皇帝下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 春,正月,星孛西方。楚王刘延寿因广陵王刘胥为武帝之子,天下有变,必得立为帝,暗中拉拢他,为其后母弟赵何齐娶广陵王女为妻,并使赵何齐奉书给广陵王曰:“愿长耳目,毋后人有天下
诗句: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凤皇集鲁,群鸟从之。大赦天下。 译文: 御史大夫魏相向皇帝上书建议说:“国家刚刚失去了大将军,应该明确表彰功臣来巩固边疆。不要空缺高位
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 汉纪十六 诗句: 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备,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