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阏逢摄提格,尽屠维协洽,凡六年。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节三年(甲寅,公元前六七年)
春,三月,诏曰:“盖闻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唐、虞不能以化天下。今胶东相王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万馀口,治有异等之效。其赐成爵关内侯,秩中二千石。”未及征用,会病卒官。后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史、守丞以政令得失。或对言:“前胶东相成伪自增加以蒙显赏。”是后俗吏多为虚名云。
夏,四月,戊申,立子奭为皇太子,以丙吉为太傅,太中大夫疏广为少傅。封太子外祖父许广汉为平恩侯。又封霍光兄孙中郎将云为冠阳侯。霍显闻立太子,怒恚不食,欧血,曰:“此乃民间时子,安得立!即后有子,反为王邪!”复教皇后令毒太子。皇后数召太子赐食,保、阿辄先尝之,后挟毒不得行。
五月,甲申,丞相贤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安车、驷马,罢就第。丞相致仕自贤始。
六月,壬辰,以魏相为丞相。辛丑,丙吉为御史大夫,疏广为太子太傅,广兄子受为少傅。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许伯,以为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将舜监护太子家。上以问广,广对曰:“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属已备,今复使舜护太子家,示陋,非所以广太子德于天下也。”上善其言,以语魏相,相免冠谢曰:“此非臣等所能及。”广由是见器重。
京师大雨雹,大行丞东海萧望之上疏,言大臣任政,一姓专权之所致。上素闻望之名,拜为谒者。时上博延贤俊,民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高者请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试事,满岁以状闻;下者报闻,罢。所白处奏皆可。
冬,十月,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又诏:“池籞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资治通鉴 · 卷二十五 · 汉纪十七
介绍
《资治通鉴》并非一部文学作品,而是一部编年体历史巨著,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编撰完成。它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里程碑之作。
《资治通鉴》全书共有294卷,约300多万字,分为294卷,共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30卷。这部书是中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294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详细记录了一个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生平。这种编排方式不仅便于读者追溯历史脉络,还能通过不同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化,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
《资治通鉴》的内容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零三年)到南宋绍兴三十年(公元一一六二年)之间的历史事件。全书以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节三年(公元前六七年)为开端,直至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公元一一六二年)。在这一长达近四百年的跨度中,《资治通鉴》详尽地记录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兴衰更迭和政治变迁。这些记录不仅包括战争和政治决策,还包括了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思想学术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变化。
在《资治通鉴》中,作者司马光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精心的编排,力图还原历史的真相。例如,关于汉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六七年)三月的诏令,就揭示了当时朝廷对于政治腐败的严厉态度和改革的决心。此外,书中还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如霍去病、卫青等名将的军事功绩,以及西汉末年的王莽篡位等重大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本历史书籍,它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详实的历史记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吸引了无数读者。书中的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事件叙述流畅自然,语言优美,被誉为“古代史书之冠”。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和深刻的历史感悟上,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个人的价值观。
《资治通鉴》是一部集历史研究、文学创作于一体的重要作品。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理解过去,还通过精彩的文笔和深刻的分析,启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