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柔兆阉茂,尽柔兆涒滩,凡十一年。
孝质皇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一四六年)
夏,四月,庚辰,令郡、国举明经诣太学,自大将军以下皆遣子受业;岁满课试,拜官有差。又千石、六百石、四府掾属、三署郎、四姓小侯先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其高第者上名牒,当以次赏进。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馀生。
五月,庚寅,徙乐安王鸿为渤海王。
海水溢,漂没民居。
六月,丁巳,赦天下。
帝少而聪慧,尝因朝会,目梁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闰月,甲申,冀使左右置毒于煮饼以进之。帝若烦甚,使促召太尉李固。固入前,问帝得患所由;帝尚能言,曰:“食煮饼。今腹中闷,得水尚可活。”时冀亦在侧,曰:“恐吐,不可饮水。”语未绝而崩。固伏尸号哭,推举侍医。冀虑其事泄,大恶之。将议立嗣,固与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与冀书曰:“天下不幸,频年之间,国祚三绝。今当立帝,天下重器,诚知太后垂心,将军劳虑,详择其人,务存圣明。然愚情眷眷,窃独有怀。远寻先世废立旧仪,近见国家践祚前事,未尝不询访公卿,广求群议,令上应天心,下合众望。《传》曰:‘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昔昌邑之立,昏乱日滋;霍光忧愧发愤,悔之折骨。自非博陆忠勇,延年奋发,大汉之祀,几将倾矣。至忧至重,可不熟虑!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冀得书,乃召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议所立。固、广、戒及大鸿胪杜乔皆以为清河王蒜明德著闻,又属最尊亲,宜立为嗣,朝臣莫不归心。而中常侍曹腾尝谒蒜,蒜不为礼,宦者由此恶之。初,平原王冀既贬归河间,其父请分蠡吾县以侯之;顺帝许之。翼卒,子志嗣;梁太后欲以女弟妻志,征到夏门亭。会帝崩,梁冀欲立志。众论既异,愤愤不得意,而未有以相夺。曹腾等闻之,夜往说冀曰:“将军累世有椒房之亲,东摄万机,宾客纵横,多有过差。清河王严明,若果立,则将军受祸不久矣!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保也。”冀然其言,明日,重会公卿,冀意气凶凶,言辞激
资治通鉴 · 卷五十三 · 汉纪四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并非一卷,而是一部294卷,约300多万字的长篇巨著。《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的历史。这部历史著作不仅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巨制,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 作品概述
- 作者与成书时间:司马光是这部作品的主编,成书于北宋时期,历时十九年,最终完成。
- 历史跨度:《资治通鉴》覆盖了从周朝到五代的历史,共计1362年的历史。
- 编纂目的:司马光编写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以达到“资治”的目的,即通过历史的得失来加强统治。
- 内容特点
- 历史连续性:《资治通鉴》以年为纲,以事为目,系统全面地记载了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
- 纪传体结构:全书采用纪传体的编纂方式,分为本纪、表、志、列传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本纪记录帝王言行,表记载制度沿革,志叙述地理政治,列传记述人物事迹。
- 详略得当:司马光在撰写过程中,根据历史重要性和读者的兴趣,对某些事件进行了删减或增补,使得整部作品既保留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又避免了冗长繁琐。
- 文学地位
- 史学价值:《资治通鉴》在史学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史学之祖”,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 文学表现:虽然《资治通鉴》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它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学元素,如优美的文笔、生动的叙述等,使其成为一部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 社会影响
- 政治借鉴: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因此定名为《资治通鉴》。这部作品成为了历代统治者的重要参考书籍。
- 学术研究:《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研究。许多历史学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推动了史学的发展。
- 版本流传
- 现存版本:《资治通鉴》目前有多种版本的传承,包括中华书局的版本等,这些版本都是根据不同的抄本和校本进行整理的。
- 国际传播:《资治通鉴》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对世界历史研究产生了影响。
《资治通鉴》是一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它不仅在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佳作。《资治通鉴》的编纂体现了司马光卓越的史识和严谨的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