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五十四 · 汉纪四十六

起强圉作噩,尽昭阳单阏,凡七年。
孝桓皇帝上之下永寿三年(丁酉,公元一五七年)
春,正月,己未,赦天下。
居风令贪暴无度,县人硃达等与蛮夷同反,攻杀令,聚众至四五千人。夏,四月,进攻九真,九真太守儿式战死。诏九真都尉魏朗讨破之。
闰月,庚辰晦,日有食之。
京师蝗。
或上言:“民之贫困以货轻钱薄,宜改铸大钱。”事下四府群僚及太学能言之士议之。太学生刘陶上议曰:“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乎民饥。窃见比年已来,良苗尽于蝗螟之口,杼轴空于公私之求。民所患者,岂谓钱货之厚薄,铢两之轻重哉!就使当今沙砾化为南金,瓦石变为和玉,使百姓渴无所饮,饥无所食,虽皇、羲之纯德,唐、虞之文明,犹不能以保萧墙之内也。盖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议者不达农殖之本,多言铸冶之便。盖万人铸之,一人夺之,犹不能给;况今一人铸之,则万人夺之乎!虽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役不食之民,使不饥之士,犹不能足无厌之求也。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则百姓不劳而足。陛下愍海内之忧戚,欲铸钱齐货以救其弊,犹养鱼沸鼎之中。栖鸟烈火之上;水、木,本鱼鸟之所生也,用之不时,必至焦烂。愿陛下宽锲薄之禁,后冶铸之议,听民庶之谣吟,问路叟之所忧,瞰三光之文耀,视山河之分流,天下之心,国家大事,粲然皆见,无有遗惑者矣。伏念当今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群小竞进,秉国之位,鹰扬天下,鸟钞求饱,吞肌及骨,并噬无厌。诚恐卒有役夫、穷匠起于板筑之间,投斤攘臂,登高远呼,使怨之民响应云合。虽方尺之钱,何有能救其危也!”遂不改钱。
冬,十一月,司徒尹颂薨。
长沙蛮反,寇益阳。
以司空韩縯为司徒,以太常北海孙朗为司空。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元年(戊戌,公元一五八年)
夏,五月,甲戊晦,日有食之。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冀闻之,讽雒阳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是怒冀。
京师蝗。
六月,戊寅,赦天下,改元。
大雩。
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第五十四卷,汉纪四十六,是一本由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史书。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五十四 · 汉纪四十六》的详细介绍:

  1. 历史背景:《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结束的历史。其中,“汉纪”部分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史实,涵盖了从汉武帝即位到汉宣帝时期的历史。

  2. 内容概述:《资治通鉴》的“汉纪四十六”记录了汉孝桓皇帝在位期间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具体来说,包括永寿三年(丁酉,公元157年)春季,居风县县长贪暴无度,县民朱达等联合蛮夷造反,杀死县令的事件,以及大赦天下的情况。这一卷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民众的不满,同时也展示了汉朝初期的政治状况。

  3. 历史影响:《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史学的瑰宝,其影响力远超历史本身,它为研究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并对后世的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该书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史学精神和严谨的编纂风格,成为后世史学家学习的榜样。

  4. 阅读体验:虽然《资治通鉴》的篇幅庞大且内容丰富,但其以时间为线索,将分散在各处的历史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读者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此外,该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便于普通读者理解。

《资治通鉴·卷五十四 · 汉纪四十六》是一部反映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这部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到汉朝初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史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