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 卷六十 · 汉纪五十二

起重光协洽,尽昭阳作噩,凡三年。
孝献皇帝乙初平二年(辛未,公元一九一年)
春,正月,辛丑,赦天下。
关东诸将议:以朝廷幼冲,逼于董卓,远隔关塞,不知存否,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曰:“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韩馥、袁绍以书与袁术曰:“帝非孝灵子,欲依绛、灌诛废少主、迎立代王故事,奉大司马虞为帝。”术阴有不臣之心,不利国家有长君,乃外托公义以拒之。绍复与术书曰:“今西名有幼君,无血脉之属,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复信!但当使兵往屯关要,皆自蹙死。东立圣君,太平可冀,如何有疑?又室家见戮,不念子胥可复北面乎?”术答曰:“圣主聪睿,有周成之质。贼卓因危乱之际,威服百寮,此乃汉家小厄之会,乃云今上‘无血脉之属’,岂不诬乎!又曰‘室家见戮,可复北面’,此卓所为,岂国家哉!慺慺赤心,志在灭卓,不识其他!”馥、绍竟遣故乐浪太守张岐等赍议上虞尊号。虞见岐等,厉色叱之曰:“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诸君各据州郡,宜共戮力尽心王室,而反造逆谋以相垢污邪!”固拒之。馥等又请虞领尚书事,承制封拜,复不听,欲奔匈奴以自绝,绍等乃止。
二月,丁丑,以董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
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阳人。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或谓袁术曰:“坚若得雒,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术疑之,不运军粮。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者,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雠。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浸润之言,还相嫌疑,何也?”术踧,即调发军粮。
坚还屯,卓遣将军李傕说坚,欲与和亲,令坚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六十 · 汉纪五十二》是北宋时期由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部书以其庞大的内容量和严谨的编排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1. 基本信息
  • 书名:《资治通鉴》。
  • 作者:司马光,又称司马子。
  • 来源:历史春秋网。
  • 出版日期:初平二年(辛未),公元一九一年。
  1. 内容简介
  • 《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的历史事件。全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 全书分为16个纪、79个目、289个子目,共计约300万字,涵盖了16个朝代的历史。
  1. 文学价值
  •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文笔流畅,叙述细腻,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生动地展现出来。
  1. 史学地位
  • 司马光的这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不仅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历史的宝贵资料,也启发了后世的学者和作家。
  1. 阅读体验
  • 《资治通鉴》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波澜壮阔和人性的复杂多样。书中不仅有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有深刻的人物刻画。
  1. 教育意义
  • 作为一本历史书籍,《资治通鉴》在教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发展脉络,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资治通鉴·卷六十 · 汉纪五十二》不仅是一部历史巨著,也是一部文学作品,它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精湛的文笔,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广阔画卷。这部作品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卷六十 · 汉纪五十二》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历史研究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使得这部作品在历史学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