阏逢阉茂,一年。
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
春,正月,丁未,改元隆昌;大赦。
雍州刺史晋安王子懋,以主幼时艰,密为自全之计,令作部造仗;征南大将军陈显达屯襄阳,子懋欲胁取以为将。显达密启西昌侯鸾,鸾征显达为车骑大将军;徙子懋为江州刺史,仍令留部曲助镇襄阳,单将白直、侠毂自随。显达过襄阳,子懋谓曰:“朝廷令身单身而返,身是天王,岂可过尔轻率!今犹欲将二三千人自随,公意何如?”显达曰:“殿下若不留部曲,乃是大违敕旨,其事不轻;且此间人亦难可收用。”子懋默然。显达因辞出,即发去。子懋计未立,乃之寻阳。
西昌侯鸾将谋废立,引前镇西咨议参军萧衍与同谋。荆州刺史随王子隆,性温和,有文才;鸾欲征之,恐其不从。衍曰:“随王虽有美名,其实庸劣。既无智谋之士,爪牙唯仗司马垣历生、武陵太守卞白龙耳。二人唯利是从,若啖以显职,无有不来;随王止须折简耳。”鸾从之。征历生为太子左卫率,白龙为游击将军;二人并至。续召子隆为侍中、抚军将军。豫州刺史崔慧景,高、武旧将,鸾疑之,以萧衍为宁朔将军,戍寿阳。慧景惧,白服出迎;衍抚安之。
辛亥,郁林王祀南郊;戊午,拜崇安陵。
癸亥,魏主南巡;戊辰,过比干墓,祭以太牢,魏主自为祝文曰:“乌呼介士,胡不我臣!”
帝宠幸中书舍人綦毌珍之、硃隆之、直阁将军曹道刚、周奉叔、宦者徐龙驹等。珍之所论荐,事无不允;内外要职,皆先论价,旬月之间,家累千金;擅取官物及役作,不俟诏旨。有司至相语云:“宁拒至尊敕,不可违舍人命。”帝以龙驹为后阁舍人,常居含章蓼,着黄纶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画敕;左右侍直,与帝不异。
帝自山陵之后,即与左右微服游走市里,好于世宗崇安陵隧中掷涂、赌跳,作诸鄙戏,极意赏赐左右,动至百数十万。每见钱,曰:“我昔思汝一枚不得,今日得用汝未?”世祖聚钱上库五亿万,斋库亦出三亿万,金银布帛不可胜计;郁林王即位未期岁,所用垂尽。入主衣库,令何后及宠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介绍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是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一部极为重要的史书,它不仅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而且因其独特的编年体结构,成为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资治通鉴》的编纂历时19年,其主编司马光以卓越的史学才能和坚定的毅力,完成了这部浩大的史学巨著。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是一本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北宋司马光编纂。该书详细记载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特别是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 齐纪五》的逐句翻译: 1. 郁林王南郊祭祀:辛亥日,郁林王在南郊进行祭祀。戊午日,郁林王拜谒了崇安陵。 2. 魏主南巡:癸亥日,北魏国主南下巡视。戊辰日,经过了比干墓,并为比干举行了祭祀仪式
资治通鉴·齐纪五 阏逢阉茂,一年。高宗明皇帝上建武元年(甲戌,公元四九四年)春,正月,丁未,改元隆昌;大赦。雍州刺史晋安王子懋,以主幼时艰,密为自全之计,令作部造仗;征南大将军陈显达屯襄阳,子懋欲...... 何后亦淫逸,私于帝左右杨珉,与同寝处如伉俪;又与帝相爱狎,故帝恣之。迎后亲戚入宫,以耀灵殿处之。斋阁通夜洞开,内外淆杂,无复分别。西昌侯鸾遣坦之入奏诛珉,何后流涕覆面曰:“杨郎好年少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周奉叔恃勇挟势,陵轹公卿。常翼单刀二十口自随,出入禁闼,门卫不敢诃。每语人曰:“周郎刀不识君!”鸾忌之,使萧谌、萧坦之说帝出奉叔为外援。己巳,以奉叔为青州刺史,曹道刚为中军司马。奉叔就帝求千户侯;许之。鸾以为不可,封曲江县男,食三百户。奉叔大怒,于众中攘刀厉色;鸾说谕之,乃受。奉叔辞毕,将之镇,部伍已出。鸾与萧谌称敕,召奉叔于省中,殴杀之,启云:“奉叔慢朝廷
《资治通鉴·齐纪五》乙亥,魏主如洛阳西宫 中书侍郎韩显宗上书陈四事:其一以为:“窃闻舆驾今夏不巡三齐,当幸中山。往冬舆驾停邺,当农隙之时,犹比屋供奉,不胜劳费。” 其二建议“洛阳宫殿旧基,皆魏明帝所造,前世已讥其奢。今兹营缮,宜加裁损。” 其三主张“陛下还洛阳,轻将从骑。王者于闱庭之内施警跸,况六军临寇,岂宜轻动?” 其四建议“时和日晏,景昃而食;夜分而寝,鸡鸣方起。加以孝思之至
【诗句】:显宗又上言,以为:“州郡贡察,徒有秀、孝之名,而无秀、孝之实;朝廷但检其门望,不复弹坐。 【译文】:齐显宗再次上书皇帝,认为:“州郡推荐的人才,只有名声和孝道的名声,却缺乏实际的才能和孝道的行为,朝廷只是审查他们的门第和声望,不再对他们进行审问。如果这样,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另外推荐门第声望的人来选拔人才,为什么要假冒秀孝的名声呢!门第声望是父亲祖辈的遗烈,这对皇家有什么好处呢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又,昔周居洛邑,犹存宗周;汉迁东都,京兆置尹。案《春秋》之义,有宗庙曰都,无曰邑。况代京,宗庙山陵所托,王业所基,其为神乡福地,实亦远矣,今便同之郡国,臣窃不安。谓宜建畿置尹,一如故事,崇本重旧,光示万叶。” 注释: - 又:表示对前文的补充或进一步阐述。 - 昔周居洛邑:指的是古时候的周朝在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建都。 - 犹存宗周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南人昔有淮北之地,自比中华,侨置郡县。从归附圣化,仍而不改,名实交错,文书难辨。宜依地理旧名,一皆厘革,小者并合,大者分置,及中州郡县,昔以户少并省,今民口既多,亦可复旧。 又,君人者以天下为家,不可有所私。仓库之储,以供军国之用,自非有功德者不当加赐。在朝诸贵,受禄不轻;比来颁赉,动以千计。若分以赐鳏寡孤独之民,所济实多;今直以与亲近之臣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夏,四月庚辰日,北魏撤销对西郊天的祭天仪式。 辛巳日,武陵昭王萧晔去世。 戊子日,竟陵文宣王子良因忧惧去世。皇帝经常担忧子良发生变故,听闻他去世后非常高兴。 臣光曰:孔子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王融乘危徼幸,谋易嗣君。子良当时贤王,虽素以忠慎自居,不免忧死。迹其所以然,正由融速求富贵而已。轻躁之士
诗句:五月,申戌朔,日有食之。 译文:五月,申戌这一天,发生了日食。 注释:这里的“申戌”指的是农历五月初十,而“日有食之”描述的是由于月相变化引起的太阳被月球遮挡的现象,称为日食。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天文学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通过这种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以及对宇宙秩序的认识。此外,诗中的“日有食之”也可能寓意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是时,萧谌、萧坦之握兵权,左仆射王晏总尚书事。谌密召诸王典签,约语之,不许诸王外接人物。谌亲要日久,众皆惮而从之。鸾以其谋告王晏,晏闻之,响应;又告丹阳尹徐孝嗣,孝嗣亦从之。骠骑录事南阳乐豫谓孝嗣曰:“外传籍籍,似有伊、周之事。君蒙武帝殊常之恩,荷托附之重,恐不得同人此举。人笑褚公,至今齿冷。”孝嗣心然之,而不能从。 【译文】 当时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赏析 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壬辰,鸾使萧谌先入宫,遇曹道刚及中书舍人硃隆之,皆杀之。直后徐僧亮盛怒,大言于众曰:“吾等荷恩,今日应死报!”又杀之。鸾引兵自尚书入云龙门,戎服加硃衣于上,比入门,三失履。王晏、徐孝嗣、萧坦之、陈显达、王广之、沈文季皆随其后。帝在寿昌殿。闻外有变,犹密为手敕呼萧谌,又使闭内殿诸房阁。俄而谌引兵入寿昌阁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王朝更迭,世事无常,历史长河中,每个瞬间都值得被铭记 谢瀹与棋局 - 事件背景:吏部尚书谢瀹正在与客人们下围棋。 - 变故发生:突然之间,左右的人听到有变故发生,惊慌失措地跑回去告诉谢瀹。 - 反应:每当谢瀹落子,他总说“必有深意”,直到棋局结束,才回到斋室休息,对外面的情况一概不闻不问。 虞悰的叹息 - 感叹原因:虞悰认为王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1. 癸丑 - 魏主拓跋焘前往怀朔镇,进行北巡。 2. 己未 - 在武川镇停留。 3. 辛酉 - 访问抚宜镇。 4. 甲子 - 到达柔玄镇。 5. 乙丑 - 南归平城。 6. 九月 - 壬申朔(初一) 魏诏:“三载考绩,三考黜陟。” 魏主拓跋焘强调,对于官员的考核不应拖延,应迅速作出升降决定,以确保贤能得以晋升,而才能被压抑的官员则应给予机会。 7. 壬午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帝又谓陆睿曰:“北人每言‘北俗质鲁,何由知书!’朕闻之,深用怃然!今知书者甚众,岂皆圣人!顾学与不学耳。朕修百官,兴礼乐,其志固欲移风易俗。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面墙耳。”对曰:“诚如圣言。金日磾不入仕汉朝,何能七世知名!”帝甚悦。 郁林王之废也,鄱阳王锵初不知谋。及宣城公鸾权势益重
这首诗的作者通过描述晋安王子懋起兵的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人物心理。诗中描绘了晋安王子懋和董僧慧等人在面对战争和政治压力时的勇敢和决绝,以及他们为了保护家族和国家所做出的努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诗中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提供了历史背景,即南朝梁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在这个时期,齐明帝萧鸾、郁林王萧昭业、随王萧子隆等相继被杀,导致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原文: 鸾遣平西将军王广之袭南兗州刺史安陆王子敬。广之至欧阳,遣部将济阴陈伯之先驱。伯之因城开独入,斩子敬。 鸾又遣徐玄庆西上害诸王。临海王昭秀为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何昌寓行州事。玄庆至江陵,欲以便宜从事。昌寓曰:“仆受朝廷意寄,翼辅外籓。殿下未有愆失,君以一介之使来,何容即以相付邪!若朝廷必须殿下,当自启闻,更听后旨。”昭秀由是得还建康。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丁亥,庐陵王子卿为司徒,杜阳王铄为中军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冬,十月,丁酉,解严。 以宣城公鸾为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进爵为王。 宣城王谋继大统,多引朝廷名士与参筹策。侍中谢朏心不愿,乃求出为吴兴太守。至郡,致酒数斛遗其弟吏部尚书瀹,为书曰:“可力饮此,勿豫人事!” 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铄与鄱阳王锵齐名;锵好文章,铄好名理,时人称为鄱、桂。锵死,铄不自安,至东府见宣城王,还,谓左右曰:“向录公见接殷勤,流连不能已,而面有惭色,此必欲杀我。”是夕,遇害。 宣城王每杀诸王,常夜遣兵围其第,斩关逾垣,呼噪而入,家赀皆封籍之。江夏王锋,有才行,宣城王尝与之言“遥光才力可委”。锋曰:“遥光之于殿下,犹殿下之于高皇;卫宗庙,安社稷,实有攸寄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当初,诸王出镇,都设有典签,主帅一方之事,悉以委之。当时入奏事,一年几次往返,皇帝常常与他们交谈,询问州中事务情况,刺史好坏全凭他们口中说出。自刺史以下莫不谦恭奉承,总是担心自己不能及。于是威行州部,大为奸利。武陵王晔任江州,性情刚烈正直,不可触犯。典签赵渥对人说:“现在出都容易改换刺史!”等到见到世祖,盛赞其美,而晔遂免职归国。 南海王子罕驻守琅邪时,想暂游东堂
诗句一: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竟陵王子良尝问众曰:“士大夫何意诣签帅?” 译文:竟陵王萧子良曾经询问大家说:“士大夫们想要拜访签帅,是什么意思?” 注释:竟陵,是南齐的都城建康。签帅,即地方官。这句话是萧子良向群臣询问,为何一些士大夫愿意去拜访地方官。子良,即竟陵王萧子良,南朝梁元帝之子,南北朝时期南齐的皇帝之一。 赏析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甲辰,魏国任命太尉东阳王拓跋丕为太傅、录尚书事,留守平城。 戊申,北魏国主亲自到太庙告祭,派遣高阳王拓跋雍、于列将神主迁移到洛阳;辛亥,开始发兵从平城出发。 海陵王在位时,起居饮食,都征询宣城王的意见后再行动。曾经想吃蒸鱼菜,太官令说没有记录皇帝的命令,最终也没有给。辛亥,皇太后发出命令:“继位的君主年少,许多政务都不清楚;并且他早年就患有羸弱的疾病,不能承担重任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帝与群臣宴会,诏功臣上酒。王晏等兴席,谢瀹独不起,曰:“陛下受命,应天顺人;王晏妄叨天功以为己力!”帝大笑,解之。座罢,晏呼瀹共载还令省,欲相抚悦。瀹正色曰:“君巢窟在何处!”晏甚惮之。 丁卯,诏:“藩牧守宰,或有荐献,事非任土,悉加禁断。” 己巳,魏主如信都。庚午曰:“比闻缘边之蛮,多窃掠南土,使父子乖离,室家分绝。联方荡壹区宇,子育万姓,若苟如此
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追尊始安贞王为景皇,妃为懿后 1. 追尊始安贞王为景皇帝 - 乙酉(十五日),明帝追尊始安贞王为景皇帝,其妃子为懿后。 2. 追封诸王以表忠心 - 丙戌(十六日),以辅国将军闻喜公遥欣为荆州刺史,宁朔将军丰城公遥昌为豫州刺史。 3. 太子地位确立与皇子册封 - 戊子(十八日),立皇子宝卷为太子。 - 魏主至洛阳,欲澄清流品,以尚书崔亮兼吏部郎。 4.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九·齐纪五 上诈称海陵恭王有疾,数遣御师瞻视,因而殒之,葬礼并依汉东海恭王故事。 魏郢州刺史韦珍,在州有声绩,魏主赐以骏马、谷帛。珍集境内孤贫者,悉散与之,谓之曰:“天子以我能绥抚卿等,故赐以谷帛,吾何敢独有之!” 魏主以上废海陵王自立,谋大举入寇。会边将言,雍州刺史下邳曹虎遣使请降于魏,十一月,辛丑朔,魏遣行征南将军薛真度督四将向襄阳,大将军刘昶、平南将军王肃向义阳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九 · 齐纪五 魏主拓跋焘想要亲自率军入侵。癸卯,朝廷内外戒严。戊申,诏令代民迁往洛阳的,免除三年租税。相州刺史高闾上表称:“洛阳草创,曹虎既不派遣质任,必然不是诚心,不可轻举。”魏主不从。 曹虎使者仍然不再来,魏主召集公卿商议留与行的问题,公卿中有的建议应该停止进军,有的主张继续前进。皇帝说:“众人意见纷纭,不知听从谁的好。如果想尽行留下之势,应当有主有客共同商讨
资治通鉴·齐纪五 解析北魏至东昏侯统治时期历史事件与人物评价 1. 卷百三十九·齐纪五 - 时间背景及重要事件概述 - 北魏至东昏侯统治时期政治局势 - 主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分析 2. 魏主至悬瓠 - 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 - 魏主行程与军事目的 - 北魏与南齐关系及战略意义 3. 诏寿阳、钟离、马头之师所获男女皆放还南 - 军事行动目的及其效果 - 对南齐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