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涒滩,尽重光作噩,凡二年。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公元九零零年)
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钱镠使其从弟銶拒之。
二月,庚申,以西川李度使王建兼中书令。
壬申,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同平章事。
壬午,以吏部尚书崔胤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
李克用大发军民治晋阳城堑,押牙刘延业谏曰:“大王声振华、夷,宜扬兵以严四境,不宜近治城堑,损威望而启寇心。”克用谢之,赏以金帛。
夏,四月,加定难军节度使李承庆同平章事。
硃全忠遣葛从周帅兗、郓、滑、魏四镇兵十万击刘仁恭,五月,庚寅,拔德州,斩刺史傅公和。己亥,围刘守文于沧州。仁恭复遣使卑辞厚礼求救于河东,李克用遣周德威将五千骑出黄泽,攻邢、洺以救之。
邕州军乱,逐节度使李钅岁。钅岁借兵邻道讨平之。六月,癸亥,加东川节度使王宗涤同平章事。
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明达有度量,时称良相。上素疾宦官枢密使硃道弼、景务修专横,崔胤日与上谋去宦官,宦官知之。由是南、北司益相憎嫉,各结籓镇为援以相倾夺。抟恐其致乱,从容言于上曰:“人君当务明大体,无所偏私。宦官擅权之弊,谁不知之!顾其势未可猝除,宜俟多难渐平,以道消息。愿陛下言勿轻泄以速奸变。”胤闻之,谮抟于上曰:“王抟奸邪,已为道弼辈外应。”上疑之。及胤罢相,意抟排己,愈恨之。及出镇广州,遗硃全忠书,具道抟语,令全忠表论之。全忠上言:“胤不可离辅弼之地,抟与敕使相表里,同危社稷。”表连上不已。上虽察其情,迫于全忠,不得已,胤至湖南复召还。丁卯,以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抟罢为工部侍郎。以道弼监荆南军,务修监青州军。戊辰,贬抟溪州刺史;己巳,又贬崖州司户。道弼长流驩州,务修长流爱州。是日,皆赐自尽。抟死于蓝田驿,道弼、务修死于霸桥驿。于是胤专制朝政,势震中外,宦官皆侧目,不胜其愤。
刘仁恭将幽州兵五万救沧州,营于乾宁军。葛从周留张存敬、氏叔琮守沧州寨,自将精兵逆战于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二 · 唐纪七十八
介绍
《资治通鉴》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历史编年体著作。《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编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杰作之一。它是一部历史文献,详细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1300多年的历史,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资治通鉴》的编纂始于西晋,成书于北宋,历时19年。全书294卷,共计约300万字,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长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这部作品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述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见解和评价,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素养和史学观点。例如,在记录唐昭宗时期的事件时,司马光不仅记载了事实,还表达了对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深切忧虑。这种将历史与评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性和教育性的著作。
《资治通鉴》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学价值的古代历史编年体著作,其编纂过程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方法和态度,对于后世的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相关推荐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公元九零零年) 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钱镠使其从弟銶拒之。二月,庚申,以西川李度使王建兼中书令。壬申,加威武节度使王审知同平章事。壬午,以吏部尚书崔胤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李克用大发军民治晋阳城堑,押牙刘延业谏曰:“大王声振华、夷,宜扬兵以严四境,不宜近治城堑,损威望而启寇心。”克用谢之,赏以金帛。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王抟,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时称良相。昭宗深嫉宦官,与崔胤图除之,然宦官知之而忌惮,遂相憎恶。南司益与藩镇结援以倾夺,抟惧致乱,乃从容言于上曰:“人君当务明大体,无所偏私,宦官擅权之弊,孰不知之!顾其势未可遽除,宜俟多难渐平,以道消息。”胤闻之,谮抟于上曰:“王抟奸邪,已为道弼辈外应。”上疑之。及胤罢相,意抟排己,愈恨之。及出镇广州,遗硃全忠书,具道抟语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刘仁恭将幽州兵五万救沧州,营于乾宁军。葛从周留张存敬、氏叔琮守沧州寨,自将精兵逆战于老鸦堤,大破仁恭,斩首三万级,仁恭走保瓦桥。秋,七月,李克用复遣都指挥使李嗣昭将兵五万攻邢、洺以救仁恭,败汴军于内丘。镕遣使和解幽、汴,会久雨,硃全忠召从周还。 庚戌,以昭义留后孟迁为节度使。 甲寅,以西川节度使王建兼东川、信武军两道都指挥制置等使。 八月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丙午日,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崔远被罢免官职,改任刑部尚书裴贽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此举意味着裴贽将接替先前的职位,继续担任宰相之职。 随后,朝廷决定提升桂管(今广西)成为静江军,任命经略使刘士政为节度使,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理。此举措旨在巩固和加强对南方边疆的控制。 朱全忠因王镕与李克用交好,调兵攻打并威胁镇州(今河北正定),迫使王镕遣使请求和解
静江节度使刘士政闻马殷悉平岭北,大惧,遣副使陈可璠屯全义岭以备之。此句表明刘士政对马殷的实力感到恐惧,并采取了防御措施;而马殷的将领秦彦晖、李琼等将兵七千攻击刘士政,此句说明马殷积极展开军事行动,向刘士政发起了军事进攻。 诗句解析: - 刘士政的反应:刘士政在听闻马殷势力已经平定岭北地区后,表现出极度的恐惧。他迅速派遣副使陈可璠率军驻守在全义岭,以此作为防御措施,试图阻止可能的攻击。 -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二 · 唐纪七十八 癸未,以保义留后朱友谦为节度使。 张存敬攻定州,义武节度使王郜遣后院都知兵马使王处直将兵数万拒之。处直请依城为栅,俟其师老而击之。孔目官梁汶曰:“昔幽、镇兵三十万攻我,于时我军不满五千,一战败之。今存敬兵不过三万,我军十倍于昔,奈何示怯,欲依城自固乎!”王郜乃遣处直逆战于沙河,易定兵大败,死者过半,馀众拥处直奔还。甲申,王郜弃城奔晋阳
诗句: 初春时分的洛阳,花开得正盛,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诗人站在花丛中,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心中涌起了一股感慨。 译文: 洛阳城初春时花开得正旺,诗人站在繁花之中,感叹着这美丽的景色。 关键词注释: 1. 洛阳:唐朝的都城,诗人在此地欣赏美景。 2. 开:开放,盛开的意思。 3. 花盛:花很多很茂盛。 4. 春光:春天的阳光。 5. 洛阳花:指洛阳城的春花。 6. 繁花似锦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二 · 唐纪七十八 左仆射致仕张浚在长水,见张全义于洛阳,劝之匡复,又与诸籓镇书劝之。 进士无棣李愚客游华州,上韩建书,略曰:“仆每读书,见君臣父子之际,有伤教害义者,恨不得肆之市朝。明公居近关重镇,君父幽辱月馀,坐视凶逆而忘勤王之举,仆所未谕也。仆窃计中朝辅弼,虽有志而无权;外镇诸侯,虽有权而无志。惟明公忠义,社稷是依。往年车辂播迁,号泣奉迎,累岁供馈,再复庙、朝
朱全忠在定州行营,闻乱,丁未,南还。十二月,戊辰,至大梁。季述遣养子希度诣全忠,许以唐社稷输之;又遣供奉官李奉本以太上皇诰示全忠。全忠犹豫未决,会僚佐议之,或曰:“朝廷大事,非藩镇所宜预知。”天平节度副使李振独曰:“王室有难,此霸者之资也。今公为唐桓、文,安危所属。季述一宦竖耳,乃敢囚废天子,公不能讨,何以复令诸侯!且幼主位定,则天下之权尽归宦官矣,是以太阿之柄授人也。”全忠大悟,即囚希度、奉本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天复元年事件简析 春,正月,乙酉朔,王仲先入朝,至安福门。孙德昭擒斩之,驰诣少阳院,叩门呼曰:“逆贼已诛,请陛下出劳将士。” 何后不信,曰:“果尔,以其首来!”德昭献其首,上乃与后毁扉而出。崔胤迎上御长乐门楼,帅百官称贺。周承诲擒刘季述、王彦范继至,方诘责,已为乱梃所毙。薛齐偓赴井死,出而斩之。灭四人之族,并诛其党二十馀人。宦官奉太子匿于左军,献传国宝。上曰:“裕幼弱
资治通鉴 卷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庚寅,以周承诲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赐姓名李继诲,董彦弼为宁远节度,赐姓李,并同平章事;与李继昭俱留宿卫,十日乃出还家,赏赐倾府库,时人谓之“三使相”。 癸巳,进硃全忠爵东平王。 丙午,敕:“近年宰臣延英奏事,枢密使侍侧,争论纷然。既出,又称上旨未允,复有改易,桡权乱政。自今并依大中旧制,俟宰臣奏事毕,方得升殿承受公事。”赐两军副使李师虔、徐彦孙自尽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中唐代历史的逐句翻译: 1. 李茂贞辞还镇:“李茂贞辞去了镇守之职。” 2. 崔胤以宦官典兵:“崔胤认为宦官主管军队,终究是身边的祸患。” 3. 欲以外兵制之:“他打算用藩镇的军队来遏制他们。” 4. 讽茂贞留兵三千于京师:“崔胤就委婉地劝说李茂贞在京师留驻三千军队。” 5. 充宿卫:“充任皇宫的宿值警卫。” 6. 以茂贞假子继筠将之
资治通鉴 · 唐纪七十八 二月河东将李嗣昭攻克泽州,张存敬引兵至晋州,王珂处境艰难欲投全忠,却遭拒绝。全忠派使者送其降表,最终王珂举族迁往大梁。此事件反映了唐代末年的政治动荡与军事冲突。 诗歌原文 二月,甲寅朔,河东将李嗣昭攻泽州,拔之。 乙卯,张存敬引兵发晋州;己未,至河中,遂围之。王珂势穷,将奔京师,而人心离贰,会浮梁坏,流澌塞河,舟行甚难,珂挈其族数百人欲夜登舟,亲谕守城者,皆不应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诗一: ``` 以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王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吏部侍郎裴枢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溥,正雅之从孙也,常在崔胤幕府,故胤引之。 赠谥故睦王倚曰恭哀太子。 加幽州节度使刘仁恭、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并兼侍中。 ``` 译文: ``` 任命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王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任命吏部侍郎裴枢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王溥是正雅的曾孙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二》中记录了唐武宗在位时期的一些事件,包括对宦官的打压和对王涯等十七家的特殊赦免。以下是对相关诗句的逐句解释: 1. 甲戌日,皇帝上朝祭拜太庙。 2. 丁丑日,朝廷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变年号为“开天”。 3. 雪王涯等十七家,意味着免除他们的赋税或刑罚。 4. 杨复恭作为中尉时,利用度支卖曲的利润来资助军队,之后不再返回朝廷。 5. 崔胤起草赦令,意图抑制宦官的权力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的唐纪第七十八中的一段。朱全忠被任命河中节度使,而他自己则请求担任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崔胤因两军卖麹而被罢免,他请求入朝论奏,韩全诲请允许他这样做。李茂贞珍惜他的利处,上表请求进入朝廷谈论此事,韩全诲请求允许他这样做。李茂贞来到京师,韩全诲与他结为好友。崔胤开始感到害怕,私下里对朱全忠更加信任,与李茂贞成为仇敌。以佑国节度使张全义兼任中书令。 六月
李克用遣其将李嗣昭、周德威将兵出阴地关,攻隰州,刺史唐礼降之。进攻慈州,刺史张瑰降之 闰月,以河阳节度使丁会为昭义节度使,孟迁为河阳节度使,从朱全忠之请也。道士杜从法以妖妄妄诱昌、普、合三州民作乱,王建遣行营兵马使王宗黯将兵三万会东川、武信兵讨之。崔胤请上尽诛宦官,但以宫人掌内诸司事。宦官属耳,颇闻之,韩全诲等涕泣求哀于上,上乃令胤:“有事封疏以闻,勿口奏。”宦官求美女知书者数人,内之宫中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二 · 唐纪七十八 西川龙台镇使王宗侃等讨杜从法,平之。 甲申,唐昭宗询问韩偓:“听说陆扆不乐意我回到皇位上,正旦时换下礼服,骑着小马出宫到夏门,有这回事吗?”韩偓回答说:“关于皇帝返回朝廷的谋划,只有臣和崔胤等人几个人知道,陆扆并不知道。一天忽然听说宫中发生变故,人心怎么能不感到震惊!换上礼服逃避,有什么不可以呢?陛下责备他身为宰相没有死难之心,那是可以的
【原诗】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二 · 唐纪七十八 或告杨行密云,钱镠为盗所杀。行密遣步军都指挥使李神福等将兵取杭州,两浙将顾全武等列八寨以拒之。 九月,癸丑,上急召韩偓,谓曰:“闻全忠欲来除君侧之恶,大是尽忠,然须令与茂贞共其功。若两帅交争,则事危矣。卿为我语崔胤,速飞书两镇,使相与合谋,则善矣。” 【译文】 钱镠被盗贼杀害。杨行密派遣步军都指挥使李神福等人率军攻取杭州
诗句: - 冬,十月,戊戌,朱全忠大举兵发大梁。 - 李神福与顾全武相拒久之,神福?窈挤枿使出入卧内。 - 李神福进攻临安,两浙将秦昶帅众三千降之。 译文: 冬季,十月,戊戌日,朱全忠大规模地调集兵马从大梁出发。 李神福和顾全武相持了很长时间,李神福暗中逼迫顾全武让他出入卧室。李神福对将领们说:“钱塘的军队依然强大,我们的部队今晚就要撤回。”钱塘人俘虏后逃跑回来告诉顾全武,神福命令不追击
诗句:十一月,己酉朔,李继筠等勒兵阙下,禁人出入,诸军大掠。士民衣纸及布襦者,满街极目。 译文:十一月初一,李继筠等人带兵到宫城下,禁止人们出入,各军大肆抢劫。百姓穿着纸和布做的短袄的,满大街都是。 注释:己酉是农历一月的第一天,即农历十月一日。“朔”指月初。“李继筠”为唐代宦官、军事将领。“勒兵”是指率领军队的意思。“阙下”指的是皇宫之下。“禁人出入”是指禁止人们进出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朱全忠派遣司马邺进入华州,对韩建说:“您不早些知道过错自己回来,又让这支军队在城下稍留。”这一天,朱全忠从故市引兵南渡渭水,韩建派节度副使李巨川请求投降,献上银三万两资助军需,朱全忠于是向西南奔赴赤水。 癸丑,李茂贞在田家硙迎接车驾,上下马进行慰问接待。甲寅,车驾到达盩厔;乙卯,停留一天。 朱全忠到了零口西面,听说车驾向西迁移,与僚佐议论,又引兵返回赤水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唐纪七十八 是时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崔胤使太子太师卢渥等二百馀人列状请朱全忠西迎车驾,又使王溥至赤水见全忠计事。全忠复书曰:“进则惧胁君之谤,退则怀负国之惭,然不敢不勉。”戊午,全忠发赤水。 辛酉,以兵部侍郎卢光启权句当中书事。车驾留岐山三日,壬戌,至凤翔。 朱全忠至长安,宰相帅百官班迎于长乐坡。明日行,复班辞于临皋驿。全忠赏李继昭之功,初令权知匡国留后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诗句“丁卯,以卢光启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机务”指的是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二月二十四日发生的事件。而诗句“戊辰,硃全忠至凤翔,军于城东”则是指朱全忠在同年三月一日抵达凤翔,并开始在城东驻扎军队。 诗句释义: 1. 丁卯,以卢光启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机务: 此句表明了唐昭宗任命卢光启为右谏议大夫和参与机要政务的官员。右谏议大夫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专门负责规劝皇帝
诗句:清海节度使徐彦若薨,遗表荐行军司马刘隐权留后。 译文: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清海节度使徐彦若去世,遗表中举荐刘隐代理清海军留后。唐朝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弑杀昭宗、改立昭宣帝,控制了中枢政权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二 唐纪七十八 武贞节度使雷满薨,子彦威自称留后。 译文:唐朝武贞节度使雷满去世了,他的儿子雷彦威自称为留后。 赏析:本诗通过叙述武贞节度使雷满去世,其子雷彦威自称为留后的事件,展现了唐朝末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雷满的去世可能与政治斗争、疾病或战乱等有关,而雷彦威自称为留后则反映了当时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和朝廷权威的削弱。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