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玄黓阉茂,尽昭阳大渊献正月,凡一年有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二年(壬戌,公元九零二年)
春,正月,癸丑,硃全忠复屯三原,又移军武功。河东将李嗣昭、周德威攻慈、隰,以分全忠兵势。
丁卯,以给事中韦贻范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丙子,以给事中严龟充岐、汴和协使,赐硃全忠姓李,与李茂贞为兄弟,全忠不从。时茂贞不出战。全忠闻有河东兵,二月,戊寅朔,旋军河中。
李嗣昭等攻慈、隰,下之,进逼晋、绛。己丑,全忠遣兄子友宁将兵会晋州刺史氏叔琮击之。李嗣昭袭取绛州,汴将康怀英复取之。嗣昭等屯蒲县。乙未,汴军十万营于蒲南,叔琮夜帅众断其归路而攻其垒,破之,杀获万馀人。己亥,全忠自河中赴之,乙巳,至晋州。
盗发简陵。
西川兵至利州,昭武节度使李继忠弃镇奔凤翔。王建以剑州刺史王宗伟为利州制置使。
三月,庚戌,上与李茂贞及宰相、学士、中尉、枢密宴,酒酣,茂贞及韩全诲亡去。上问韦贻范:“朕何以巡幸至此?”对曰:“臣在外不知。”固问之,不对。上曰:“卿何得于朕前妄语云不知?”又曰:“卿既以非道取宰相,当于公事如法,若有不可,必准故事。”怒目视之,微言曰:“此贼兼须杖之二十。”顾谓韩偓曰:“此辈亦称宰相!”贻范屡以大杯献上,上不即持,贻范举杯直及上颐。
戊午,氏叔琮、硃友宁进攻李嗣昭、周德威营。时汴军横陈十里,而河东军不过数万,深入敌境,众心忷惧。德威出战而败,密令嗣昭以后军先去,德威寻引骑兵亦退。叔琮、友宁长驱乘之,河东军惊溃,禽克用子廷鸾,兵仗辎重委弃略尽。硃全忠令叔琮、友宁乘胜遂攻河东。
李克用闻嗣昭等败,遣李存信以亲兵逆之,至清源,遇汴军,存信走还晋阳。汴军取慈、隰、汾三州。辛酉,汴军围晋阳,营于晋祠,攻其西门。周德威、李嗣昭收馀众依西山得还。城中兵未集,叔琮攻城甚急,每行围,褒衣博带,以示闲暇。克用昼夜乘城,不得寝食。召诸将议走保云州,李嗣昭、李嗣源、周德威曰:“儿辈在此,必能固守。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六十三 · 唐纪七十九
介绍
《资治通鉴》的卷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编年体巨著,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著。该书不仅因其庞大的规模和深远的影响力而著称,更因其严谨的历史记载和深刻的历史分析而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
《资治通鉴》是一部长达294卷,约300多万字的巨著。全书以时间为轴,详细记录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6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一千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为研究中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资治通鉴》以其独特的编排方式和严谨的史实考订而闻名。司马光采用了编年体的形式,按照年代顺序逐篇排列,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发展和变化。在编纂过程中,司马光对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筛选和考证,力求做到“实录”。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具有极高学术研究价值的史学巨著。
作为一部历史编年体巨著,《资治通鉴》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其文学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运用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例如,在叙述节度使王忠嗣的故事时,他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刻画,将王忠嗣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资治通鉴》中还融入了许多诗词歌赋,使整部作品呈现出优美的文学风貌。这些文学元素不仅丰富了《资治通鉴》的内容,也使其成为一部融合历史与文学的优秀作品。
《资治通鉴》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资治通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历史教学材料中,为广大学生和读者提供了直观的历史学习工具。此外,《资治通鉴》中的历史观点和史学方法也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三·唐纪七十九》作为《资治通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以其庞大的篇幅、严谨的史学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赢得了广泛赞誉,更以其生动的文学表现力激发了无数读者对历史的兴趣。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为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提供了宝贵的资源。通过对《资治通鉴》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