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摄提格,尽玄黓执徐六月,凡二年有奇。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下长兴元年(庚寅,公元九三零年)
春,正月,董璋遣兵筑七寨于剑门。辛巳,孟知祥遣赵季良如梓州修好。
鸿胪少卿郭在徽奏请铸当五千、三千、一千大钱;朝廷以其指虚为实,无识妄言,左迁卫尉少卿、同正。
吴徙平原王澈为德化王。
二月,乙未朔,赵季良还成都,谓孟知祥曰:“董公贪残好胜,志大谋短,终为西川之患。”都指挥使李仁罕、张业欲置宴召知祥;先二日,有尼告二将谋以宴日害知祥;知祥诘之,无状,丁酉,推始言者军校都延昌、王行本,腰斩之。戊戌,就宴,尽去左右,独诣仁罕第;仁罕叩头流涕曰:“老兵惟尽死以报德。”由是诸将皆亲附而服之。
壬子,孟知祥、董璋同上表言:“两川闻朝廷于阆中建节,绵、遂益兵,无不忧恐。”上以诏书慰谕之。乙卯,上祀圆丘,大赦,改元。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李从严入朝陪祀,三月,壬申,制徙从严为宣武节度使。
癸酉,吴主立江都王琏为太子。
丙子,以宣徽使硃弘照为凤翔节度使。
康福奏克保静镇,斩李匡宾。
复以安义为昭义军。
帝将立曹淑妃为后,淑妃谓王德妃曰:“吾素病中烦,倦于接对,妹代我为之。”德妃曰:“中宫敌偶至尊,谁敢干之!”庚寅,立淑妃为皇后。德妃事后恭谨,后亦怜之。初,王德妃因安重诲得进,常德之。帝性俭约,及在位久,宫中用度稍侈,重诲每规谏。妃取外库锦造地衣,重诲切谏,引刘后为戒;妃由是怨之。
高从诲遣使奉表诣吴,告以坟墓在中国,恐为唐所讨,吴兵援之不及,谢绝之。吴遣兵击之,不克。
董璋恐绵州刺史武虔裕窥其所为,夏,四月,甲午朔,表兼行军司马,囚之府廷。
宣武节度使符习,自恃宿将,论议多抗安重诲,重诲求其过失,奏之,丁酉,诏习以太子太师致仕。
戊戌,加孟知祥兼中书令,夏鲁奇同平章事。
初,帝在真定,李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殴重诲,重诲走免;既醒,悔谢,重诲终衔之。至是,重诲用事,自皇子从荣、从厚皆敬事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七 · 后唐纪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是北宋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的作品。该作品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发明人毕昇的杰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部作品:
- 作者简介:
- 司马光,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其著作《资治通鉴》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他通过长达19年的努力,完成了这部跨越1362年的史书。
- 主要内容:
-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宋哲宗崇宁四年(公元1103年)的历史事件。
- 《卷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记录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统治时期,即长兴元年(公元930年)的相关历史事件。
- 主题思想:
- 《资治通鉴》的主题思想是以史为鉴,警示后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提出治国安邦的策略。
- 书中还反映了司马光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展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
- 艺术特色:
- 《资治通鉴》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文辞优美、叙事清晰、议论精当,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 其中,《后唐纪六》作为其中的一篇,详细记录了后唐明宗的治国理念和个人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历史智慧和文化价值的作品。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