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神物抱珠游,遗向沧浪第一洲。
五色化成金世界,六鳌擎出宝香楼。
光涵蛟室星辰动,影落龙宫日月浮。
万古团团天地里,磬声敲出海门秋。
游海珠寺
介绍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它们通过文字和意象传递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对于世界的独特见解。文学作品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现实,而且还能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
在介绍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创作经历等,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例如,《游海珠寺》的作者是伦以训,字彦群,广东南海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从进士到南京兵部郎中的转变,晚年还致力于学习,最终寿终八旬。
作品原文:深入阅读并翻译文学作品原文,可以让人感受到作品语言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如《游海珠寺》这首诗,通过描写江寺的幽静和禅房的宁静,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灵魂的深刻思考。
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可以帮助读者把握作品的中心论点。例如,《游海珠寺》中的诗篇,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通过游客与僧人的对话,表达了对人生、宇宙和精神世界的探索与理解。
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游海珠寺》作为明代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文化意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情趣的机会。
相关推荐
这首诗描述了神物抱着珍珠游遍了沧海,最后停在了沧浪岛的第一座洲上。然后,五色化成金世界,六鳌擎出宝香楼。光涵蛟室星辰动,影落龙宫日月浮。万古团团天地里,磬声敲出海门秋。 这首诗以海珠寺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海上景象。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神物、五色、六鳌、蛟室、星辰、龙宫等元素融入其中,形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神秘莫测的画卷。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句注释】 1. 扶病强登江上台:指诗人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勉强登上了江边的高楼。 2. 芙蓉玉鹤共徘徊:形容景色美丽,如芙蓉盛开的花朵和玉雕般的鹤鸟相互依偎,徘徊在江边。 3. 三千世界杯中见:指在世界杯足球赛中看到许多精彩瞬间。 4. 九万扶摇醉里灰:形容在酒醉后,如同被风刮起的云彩飘散在天地之间。 5. 前世苏公真佛祖:指诗人曾在前生成为佛祖。 6. 再来甘子野花魁:再次来到这里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游海珠寺”意思是游览海珠寺。海珠寺在今广州市区,是广州最古老的名刹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古刹之一。“步武珠台上”意思是在海珠山上游览。珠台,即海印寺前的大石台,相传为南海观音菩萨坐化的地方
注释: - 游海珠寺:游览海珠寺。 - 雅爱江中寺:对江中的寺庙非常喜爱。 - 初秋物色清:秋天的景色清新。 - 波平鱼网下:水面平静,鱼儿在下面游动。 - 风动客帆轻:风吹动着客人的船帆,轻轻飘动。 - 剑气冲星落:剑气冲向星星落下的地方。 - 珠光抱月明:珍珠的光芒环绕着明亮的月亮。 - 相携今夜酒:今晚我们一起去喝酒。 - 喜得伴群英:很高兴能与各位英才共聚一堂。 赏析:
【诗句注释】 1. 游海珠寺:游览海珠寺。 2. 昔年谁驾六鳌浮:昔日谁驾六只巨鳌在海面上航行。这里的“六鳌”指的是传说中的神龟,古人认为它是海上的神物。 3. 此日波光结蜃楼:这一天,海面上的波光和蜃气交织成了美丽的蜃楼。 4. 星斗平临江上晚:星星和北斗星平视着江面上的傍晚景色。 5. 烟霞散入海门秋:烟雾和彩霞随着海门的秋色飘散开去。 6. 钟鸣梵宇逢僧话:寺庙里传来了钟声
《游海珠寺》 玻璃荡漾浴晴空,突出中流见梵宫。 绿荫周遭烟树杳,黄湾迢递海潮通。 光涵南极摇星纬,影动波心起卧龙。 回首沧江明月上,满天秋色磬声中。 注释: - 玻璃荡漾浴晴空:形容水面如同玻璃一般清澈透明,映照着晴空的景色。 - 突出中流见梵宫:在江流中突出的地方可以看到佛教建筑(梵宫)的倒影。 - 绿荫周遭烟树杳:四周被绿色树木环绕,远处的烟雾缭绕,显得有些朦胧不清。 - 黄湾迢递海潮通
招提古树隔江城,江上潮声杂橹声。 诗句:招提,即指佛教寺院;古树,指的是历史悠久的树木。“隔江城”,意味着在江对岸的城市。“潮声”和“橹声”是两种不同的声响。第一句描绘了招提寺与江城之间的景色,以及江上的潮声和橹声相互交织的景象。 弦月乍窥潭底见,微风不动镜中行。 诗句:弦月,即指月亮的形状像弓一样弯曲。“乍窥”,意为突然显现。“潭底见”,意味着月亮突然出现在水面之下。“微风不动”,表示风很轻
逐句释义: 1. 乘月谁将独夜舟 - 乘着月光,独自驾驶着小舟。谁将?指谁在此时乘船。 2. 偶寻幽胜得芳洲 - 偶然间发现了一处幽静美丽的地方,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洲。 3. 青连溟树四时景 - 青色的树木与大海相接,四季各有风景。 4. 绿泛微风两岸秋 - 绿色轻轻荡漾在微风中,两岸景色如同秋天一般。 5. 地隔飞尘无俗客 - 大地与世俗隔绝,没有俗人来访。 6. 僧闲作伴有盟鸥 -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下面是逐句释义: 游海珠寺 绿树微遮两岸分,楼台隐映隔江津。 机心自息鸥盟我,俗客难寻老是宾。 临水清秋开罨画,濯缨深夜动星辰。 文溪逝水东流远,犹有馀波属后人。 注释: 绿树微遮两岸分,楼台隐映隔江津。 这两句诗描绘了海珠寺两岸的景色。绿树微遮,表示树木葱郁;楼台隐映,表示楼台掩映在绿树之间,隐约可见。隔江津,表示隔着长江。 机心自息鸥盟我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游海珠寺 渺渺昙花映座光,周遭石槛绕沧浪。居如龙树趺为坐,水似曹溪挹亦香。向晚落霞浮栋宇,有时白月度慈航。表贤原是瞻依地,暂借祇林一咏觞。 译文: 我漫步在海珠寺,看着昙花映着佛像的光芒。四周环绕的是石质栏杆,围绕着沧海。我的住处如同龙树一样安稳舒适,坐在上面就像坐在莲花上,感受着清凉的水气。水面上仿佛有香气飘来,这香气来自曹溪寺。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寺庙之上
《游海珠寺》 神人驱石立,涌出水晶宫。弱水无人到,蓬山有路通。潮声喧极浦,海色净遥空。解障颓澜势,江流一柱中。 注释:神人用力量驱赶着石头,使其屹立不动;它们从地下冒出来,形成了一座水晶宫殿。没有人能到达的弱水,却有路可以通往蓬莱仙岛;潮水的声音在最远的岸边回荡;海天一色,海水的颜色纯净而深远。解开了阻碍潮流的波涛,江河之水就像一根挺立在中间的柱子。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海珠寺的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炼字,就是根据内容的表达,从词语的音、形、义等方面精心挑选最合适的词语来表情达意;或用其他词替换原词,以取得更优的表达效果。鉴赏诗歌的语言要抓住关键句,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 “天作南州镇,蓬山第一宫”,意思是说天作南州的镇守,蓬山的第一宫殿,这里指的是海珠寺。 “玄珠窥象罔,沧海澹鸿蒙”,这是第二联,是写寺中景象和佛家思想。玄珠指佛教经典,象罔指神话传说中的兽名
【注释】 维:船的代称。柴扃:柴门。汉女:汉代女子。玄冥:北方的神灵,这里指月亮。 【赏析】 此诗写诗人游览海珠寺时的感受和联想。首联写诗人乘船游寺,颔联写诗人登高望远,颈联写诗人观赏古迹,尾联写诗人的离情别绪。全诗以“客”为主,构思巧妙,意境优美
游海珠寺 注释: - 楼阁重重丽:形容海珠寺建筑宏伟,层叠错落。 - 云扉间雾扃:云雾缭绕,宛如仙境的门户。 - 南来连紫水:指南方来的水流汇聚在紫色的水域中。 - 东去渺朱明:东方流逝的水流向远方,模糊了太阳的光芒。 - 过客探奇胜:游客来此探寻独特的美景。 - 山僧话窈冥:山中的僧人谈论玄妙深奥之事。 - 何人识道者:谁能理解那些追求道的人? - 此学无生:在这里学习的人达到了无生的境界。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情感的把握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诗首联“雄扼长江势,千年锁更扃。”意思是:雄踞于长江之滨,历经千年仍紧紧锁住江门不启。颔联“海兼天共涌,珠与月争明。”“潮”即潮水,这里指海水,“潮生”即潮水涨潮,“潮退”即潮水退去。颈联“岸草连云远,汀花杂树冥。”“汀花”指河滩上开的花,“冥”指昏暗。尾联“维舟莫归去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游海珠寺”是题目,点出游览的对象和地点。首联写景:海上芙蓉国,夜不扃门。“海上芙蓉国”指海珠寺,“空门”即佛寺,“夜不扃门”指寺中僧人夜晚不闭寺门,说明寺院对外开放。颔联写人:异人驱石古,神女弄珠明。“异人”指僧人,“驱石”指移石填海造地。“神女弄珠明”指神女在海边玩珠。颈联写物:跨鹤真凌汉,燃犀肯照冥。“跨鹤”指乘着仙鹤飞升,“燃犀”指用犀角做成的火炬照明
【注释】 一水云连寺:指寺周围的湖水。一水,一条江或湖;云,水波、云朵。 三花日抱亭:指亭周围有三株花木环绕着。三花,泛指树木;日,太阳;抱,环抱;亭,即亭子。 洞龙嘘气白:指山洞里有龙吐出的云雾。 巢鹤下空青:指在山洞里栖息的鹤。 宝树披丹壑:指山崖上长满了红色的树。 珠光映藏经:指佛经被光芒照射得如同珍珠一样。珠光,比喻佛经的光辉;映,照射;藏经,佛经。 徘徊归棹晚:指诗人乘船回乡。
【注释】 游海珠寺:游览海珠寺。 地屼江心寺,天成岭外雄。 突兀的岩石在江心,天然形成的山岭在岭外显得雄伟。 珠明三宝雾,花送一帆风。 珍珠般的白云缭绕着寺庙,花朵飘送着船儿前行的风。 吊古情逾剧,凭高眼自空。 凭栏远望,凭吊古迹,心中情感更加沉重;登高远眺,眼中视野更为开阔。 倚阑一回首,天际日初红。 倚靠在栏杆上回头望去,远处天际刚刚升起了红彤彤的太阳。 【赏析】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海珠寺所题,诗中表现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佛理的理解。 首句“游海珠寺”,直接点出了题目。海珠寺位于广州,是广州市最大的古建筑之一,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17年至965年),是南禅宗的发源地之一。海珠寺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江南园林的秀美,又有岭南地区的特色。 次句“何年栖觉树?”这是说,我在何时何处修得正果,成为觉悟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渴望和追求。
诗句释义 1 海上天然浪结堆:描述了海上波浪的壮丽景象,仿佛天然的浪花堆积成堆。 2. 倚空楼阁似翚飞:形容楼阁高耸入云,如同鸟儿飞翔一般美丽。 3. 刹那好景都收拾:指在短暂的时间内,所有的美好景色都被捕捉和收藏。 4. 醉带祥云满地归:形容诗人酒醉之后,带着吉祥的云彩回家,形象生动。 译文 海珠寺的海上景色如画,海浪翻滚,浪花如堆。楼阁高耸入云,宛如鸟儿飞翔。美景如画卷一般被瞬间收藏
这首诗是游海珠寺时所写,通过描绘海珠寺的美景和修行者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达出禅宗思想中“无住生心”的核心观念。下面是对每句话的解释: 1. 渺渺洇波护佛灯,回澜光浸海云腾。注释:渺渺(遥远的样子),洇波(水漫过的意思),护佛灯(指寺庙中的灯光照耀着佛像)。回澜(海浪):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光漫(光影交错)。海云腾(形容海雾缥缈如云雾一般),这里的“腾”字用来形容海天一色的壮观景色。 2.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1082年(元丰五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 云飞泉落两悠悠,积雨初收听鹁鸠。 眼底自怜僧可共,腰间那有带堪留。 亭台几日吟将遍,水石何时话再投。 更与相期烟火外,乱崖森树竹门幽。 注释: - 云飞泉落两悠悠:云飘飞,泉水流淌,景象宁静而悠远。 - 积雨初收听鹁鸠:经过长时间的雨后,听到鹁鸠(一种鸟名)的叫声。 - 眼底自怜僧可共:眼中所见之景
诗句解析与译文游海珠寺 泛泛仙槎偶北来,光涵四面水潆洄。 推开东阁收江月,分得南溟入酒杯。 境界离人真可爱,鱼龙吹浪莫轻猜。 两涯烟火声相接,笑我中流是岛莱。 注释 1. 泛泛仙槎偶北来:形容乘坐的船只如同仙界来的船一般。泛泛,轻盈的样子;仙槎,神话中的仙船。 2. 光涵四面水潆洄:指海面上波光反射四周,形成美丽的环状。潆洄,水流回旋环绕。 3. 推开东阁收江月:描述推开东面的阁楼
译文 在海珠寺的江边停泊着船,禅房内夜晚宁静。 停下酒杯,山中月光喷涌而出,境地寂静,海生寒气。 树影在水中显现,鱼灯隔着河对岸观赏。 心如止水般澄静,暂且停留于此得盘桓。 注释 - 弭棹:指停船。弭,停止;棹,桨。 - 坐夜阑:坐在夜晚的尽头。阑,尽。 - 杯停:杯子静止不动。 - 山吐月:形容山峦之间仿佛有月光喷涌。吐,喷射,这里形容月光如泉水般涌出。 - 境寂海生寒
【注释】 “红槿”、“黄莲”:均为佛寺中的植物。 “渡头”:渡口。 “瀛洲”:神话传说中的仙山,此指海中之岛。 “石上长江岁月流”:指石上刻有诗句的石碑,其上所刻文字为李白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潇湘无梦夜乘舟”:潇湘是湖南的别称。潇湘无梦,指作者已无归梦。 “蒹葭泛泛生寒溜”:蒹葭,即芦苇;泛泛,形容水流声。 “红日远天钟鼓浮”:远天指的是天空,钟鼓指寺庙里的钟鼓
【注释】 玲珑:指寺内建筑精美华丽。光:指佛光(佛教中的吉祥之光)。四壁:四周墙壁。宝刹:寺庙。兀中流:矗立在水中。岭树:山岭上的树木。渔笛:渔船上吹的竹笛声。沙鸥:沙滩上飞翔的海鸥。山耸:山势高峻。云出:云雾升腾。江空:江水空旷。带月浮:月亮倒映在江水中。登临:登上高处。胜赏:优美的景色和景物。疑是武陵游:好像到了武陵源一样,武陵源是一个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记忆,并结合题目要求作答的能力。解答本诗题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来回答。游海珠寺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点明“赤水玄珠”的出处,“乾坤此蚌胎”,说明赤水是龙王的化身,龙王即龙子。“五羊馀王气,万蜃息氛埃”两句写龙王的威风凛凛之气和消除瘴疠之功。颔联以“真源在”三字领起,点出“慈云佛殿开”句
诗句释义 1 胜日来登憩 - “胜日”通常指晴朗的日子,“来登憩”意为来到这个地方休息。 2. 珠江一倚蓬 - “珠江”是广州的一条主要河流,“一倚蓬”描绘了诗人站在江边的景致。 3. 地幽偏隐寺 - “地幽”表示地理位置偏僻,“偏隐寺”意味着这个寺庙隐藏得非常好,不易被发现。 4. 僧老善谈农 - “僧老”指的是年纪较大的僧侣,“善谈农”说明这位僧侣擅长讨论农业知识。 5. 野水通诸渎 -
【注释】 尘哗:尘土飞扬。何扰扰:为何如此吵闹。一笑喜逢僧:一开心便与僧人相遇。茶话:品茗谈心。留宾榻:设客坐的席子。莲经:佛经。宝山:佛教用语,比喻修行者所修之地。有分诗缘里:因缘分而成为朋友。白眼:对别人的不屑或轻视。憎:厌恶。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海珠寺时写下的。他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描绘了海珠寺的环境、气氛和僧人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海珠寺的喜爱之情。 【赏析】 首联“尘哗何扰扰,一笑喜逢僧”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海珠寺的七绝。 首联“吟到中流一凭栏,云烟散尽水天宽。”描绘诗人登上海珠寺的楼台,凭栏远望,只见云烟散尽,视野开阔,水天一色,令人心胸顿觉宽广。 颔联“灵鳌化石支金刹,神物凌波弄木难。”诗人由登高远望而联想到海珠寺的历史传说:相传古时有一只巨大的灵鳌(即大鱼、大龟等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把海珠寺这座金碧辉煌的佛塔托在它的背上浮在水上,因此得名海珠寺。又传说有一只神物
《游海珠寺》 冠山浮动小金鳌,拥出蓬壶控巨涛。 沙渚南来遗谶在,海门东望暮潮高。 芳洲碧草连苍霭,上界青莲吐白毫。 醉卧中泠呼不起,欲招王子奏云璈。 注释: 冠山:指广州的越王山上的风神庙,又称“风神庙”。 小金鳌:即小金鱼,传说为南海龙王的第八个儿子。 蓬壶:传说中的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泛指海上仙岛。 沙渚:指沙滩上的小岛。 遗谶:指古代遗留下来的谶语。 上界:佛教用语,指天界。 中泠
【解析】 这是一首七绝,是作者游海珠寺时所作。此诗描绘了海珠寺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沧桑、人生短暂等哲理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深远,情感深沉。 “谁驱石到江心”,意思是说是谁把石头推到江心?这一句看似在写景,实际上是暗含着一种讽刺意味。“天为羊城镇古今”,意思是说天地间仿佛有一只巨大的羊(羊城广州),它用其力量镇住了古今的风云变幻。“风月不随人共老”的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