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 传 ·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淮南厉王长,高帝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帝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美人,厉王母也,幸,有身。赵王不敢内宫,为筑外宫舍之。及贯高等谋反事觉,并逮治王,尽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日得幸上,有子。”吏以闻,上方怒赵,未及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不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厉王母已生厉生,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其母真定。真定,厉王母家县也。
十一年,淮南王布反,上自将击灭布,即立子长为淮南子。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然常心怨辟阳侯,不敢发。及孝文初即位,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猎,与上同辇,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金椎椎之,命从者刑之。驰诣阙下,肉袒而谢曰:“臣母不当坐赵时事,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不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不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不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报母之仇,伏阙下请罪。”文帝伤其志,为亲故不治,赦之。
当是时,自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恣,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数上书不逊顺。文帝重自切责之。时帝舅薄昭为将军,尊重,上令昭予厉王书谏数之,曰:
窃闻大王刚直而勇,慈惠而厚,贞信多断,是天以圣人之资奉大王也甚盛,不可不察。今大王所行,不称天资。皇帝初即位,易侯邑在淮南者,大王不肯。皇帝卒易之,使大王得三县之实,甚厚。大王以未尝与皇帝相见,求入朝见,未毕昆弟之欢,而杀列侯以自为名。皇帝不使吏与其间,赦大王,甚厚。汉法,二千石缺,辄言汉补,大王逐汉所置,而请自置相、二千石。皇帝骫天下正法而许大王,甚厚。大王欲属国为布衣,守冢真定。皇帝不许,使大王毋失南面之尊,甚厚。大王宜日夜奉法度,修贡职,以称皇帝之厚德,今乃轻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中记载了关于淮南王刘长及其三子为王的事迹,这些事迹体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汉书》,即“前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古代正史之一,记载了西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淮南厉王刘长的故事是《汉书》中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片段。据传,刘邦的少子淮南厉王刘长的母亲原是赵国的张敖之宠姬,在高帝八年随刘邦东征时,被献于刘邦,从而有了身孕。然而,由于当时的局势紧张,刘邦不敢将此事公之于众,于是命赵王在城外为刘长的生母修建了一处宫舍。这段故事不仅反映了古代宫廷生活的奢华与禁忌,也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刘长作为淮南王,其统治期间的事迹同样引人注目。他被贬徙至巴蜀后,最终死于道途。这一悲剧性的终结反映了刘长的性格及命运,同时也映射出汉初政治的严酷和无情。

再来看刘长的三个儿子,他们的生平同样充满了波折。其中,刘安、刘勃、刘赐三人各自被封为王,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家族内部的争斗和外部的政治压力。尽管这些王族成员最终都未能逃脱政治风波的牵连,但他们的生活和选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异常艰难。

淮南王刘长及三位王子的事迹,不仅是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汉朝初年的历史风貌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汉书》中的《淮南衡山济北王传》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汉代初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变迁。刘长的生平及其三子的命运,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更是对当时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的一种反映。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段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一种历史的启示——提醒人们在任何时代,权力的运用、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个人的选择都充满变数和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