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 传 · 东方朔传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衒鬻者以千数,其不足采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令待诏公车,奉禄薄,未得省见。
久之,朔绐驺朱儒,曰:“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朱儒大恐,啼泣。朔教曰:“上即过,叩头请罪。”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上问:“何为?”对曰:“东方朔言上欲尽诛臣等。”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朱儒为?”对曰:“臣朔生亦言,死亦言。朱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朱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上大笑,因使待诏金马门,稍得亲近。
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朔自赞曰:“臣尝受《易》,请射之。”乃别蓍布卦而对曰:“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上曰:“善。”赐帛十匹。复使射他物,连中,辄赐帛。
时,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穷,常侍左右,曰:“朔狂,幸中耳,非至数也。臣愿令朔复射,朔中之,臣榜百,不能中,臣赐帛。”乃覆树上寄生,令朔射之。朔曰:“是寠薮也。”舍人曰:“果知朔不能中也。”朔曰:“生肉为脍,干肉为脯;着树为寄生,盆下为寠薮。”上令倡监榜舍人,舍人不胜痛,呼謈。朔笑之曰:“咄!口无毛,声謷謷,尻益高。”舍人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汉书·传·东方朔传》是关于汉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东方朔的生平与事迹的记载,收录于《汉书》这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编年体史籍中

东方朔,字曼倩,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学者,其生活的时代大约是汉武帝时期。他出生于平原郡的厌次县,这为他后来的学术和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汉书·传·东方朔传》不仅详细记录了东方朔的生平经历,还展现了他独特的个性和才情。

东方朔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据记载,他“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并且经常佩服孔子的学生子路的言行。这表明东方朔不仅博学多识,而且对古代圣贤有着深厚的敬意。他的这种精神在《汉书》中得到了体现,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可以看出他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尊重。

东方朔的性格鲜明,他在《汉书·传·东方朔传》中自称为“昧死再拜以闻”,这种直率而又恭敬的态度,体现了他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的诚恳和尊重。同时,他的一些言辞也显示出他的自信和不羁,如他曾上书称:“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他的身体特征,也表达了他对个人能力的高度自信。

东方朔的才能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他在历史、哲学以及军事等方面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例如,他曾上书汉武帝建议:“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这句话反映了他对国家治理的看法,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智慧和远见。

东方朔的性格中的幽默和机智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在《汉书·传·东方朔传》中,虽然记载了他对汉武帝的一些直言谏言,但更多的是他的机智和风趣。例如,有一段描述显示,当东方朔被要求对某些问题表态时,他会用夸张而幽默的语言来回应,这种表现方式既展现了他的智慧,也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汉书·传·东方朔传》不仅是了解东方朔这位历史人物的重要文献,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汉朝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机会。通过阅读这些文字,不仅可以欣赏到东方朔的智慧和幽默,还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