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氂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陈涉起匹夫,驱适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
汉书 · 传 · 儒林传
介绍
《汉书·儒林传》是班固创作的一篇关于古代儒家学者的传记,记载了公孙弘、丁宽、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等人的生平事迹及其在学术上的成就。
《汉书·儒林传》不仅展示了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也为后世研究古代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通过阅读《汉书·儒林传》,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代以及更广泛的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
相关推荐
诗句: -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
诗句: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译文: 古代的儒者,广泛地学习《六经》的文献。 注释: 《六艺》:指的是儒家的六种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文:文献,指书籍、经典等文化知识。 赏析: 此句表达了古儒者广博的学识,他们不仅研习经典,还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哲学、政治、文学等。这种全面的学习态度体现了古代儒家对于知识全面性和深入性的追求。通过学习《六艺》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译文: 汉朝建立初期,有《易经》学者来自淄川的田生,有《尚书》学者来自济南的伏生;有《诗经》学者在鲁地是申培公
《汉书·儒林传》是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详细记述了汉代儒学的发展和传播。以下是对这篇文章逐句的翻译和解释: - 诗句:“制曰:‘可。’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 译文:汉武帝下诏:“可以。”自此以后,公卿大夫、士吏中涌现出许多文学才能出众的人。 - 注释:这里提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儒学的重视,通过诏令的方式鼓励儒学的发展。 - 诗句:“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
``` 丁宽(字子襄)来自梁地,年轻时随从田何学习《易经》,后成为田何的弟子并精于研习。他后来在雒阳继续向周王孙学习古义,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周氏传》。在西汉景帝时期,丁宽担任梁孝王将军,以抵抗吴、楚叛乱而闻名,著有《易说》三万言。丁宽还教授了他的同郡人砀田王孙,后者又将自己的学问传授给施雠、孟喜和梁丘贺。施雠是沛县人,与丁宽相邻,最初从田王孙学习《易经》,后来移居长陵
孟喜 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 父号 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烦杂,及使喜从田王孙受《易》。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
梁丘贺字长翁,为琅邪诸人。他因精通《易经》和善于心算而受到汉武帝的重用。梁丘贺曾跟随太中大夫京房学习《易经》,并从京房那里获得《易经》的智慧。 梁丘贺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武骑。他曾在齐郡太守田王孙手下任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军事经验。在汉武帝时期,他因精通《易经》而备受重用。他的智慧和才能不仅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还使他成为了一名高官
诗句: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译文:古代的学者,广泛学习《六经》的内容。 注释:此句表达了儒家学者对知识广博和学识渊博的追求。“古之”指古代,“儒者”指的是儒家学者。“六艺”是儒家经典教育的核心内容,代表了先秦时期教育的主要科目。《六艺》包括了礼、乐、射、书、数等,涵盖了政治、伦理、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儒家对知识的尊崇和追求。儒家认为
```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注释】伏生:人名,具体身份未详,但与《汉书》中的描述相符;济南:伏生的出生地;秦博士:指他曾经是秦朝的博士,也就是古代的大学者;孝文:汉文帝的年号;治《尚书》:研究并精通《尚书》。 【译文】伏生,是济南人,曾是秦朝的博士。在孝文帝的时候
诗句:林尊字长宾,济南人也。事欧阳高,为博士,论石渠。 译文:林尊字长宾,是济南人。他在欧阳高门下学习,成为博士,并参与讨论石渠阁中的儒家学说。 关键词解释: - 林尊:这是本诗的主人公,他的字和地名都表明了他的出身和地域。 - 济南:这是林尊的籍贯,也是他生活和发展的地方。 - 欧阳高:这是林尊的老师,他的学问和成就对林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博士:这是林尊的职业
诗句: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译文: 古代的儒家学者,广泛学习《六经》的典籍。 注释: 1. 古之儒者:指古代的儒家学者。 2. 博学乎:广泛地学习。 3. 《六艺》之文:《六艺》指的是六种古代的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儒林传》,记录了汉代时期儒学的发展与成就。汉武帝时期,国家重视儒学,孔子被尊为“儒宗”
诗句: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译文:《六艺》是古代王教的典籍,先圣用它们来阐明天理、正人伦、达到至治的社会法则。周代的道统衰败,礼乐征伐等政治权力逐渐从诸侯手中转移出去。 注释:《六艺》是六种古代的教育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内容被认为是古代圣人用来阐述道理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学问。周朝的衰落导致这些经典的权威受到质疑,礼乐等权力开始从诸侯手中转移到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之下。
诗句: 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译文: 古代的学者们广泛学习了《诗》、《书》、《礼》、《乐》、《易》和《春秋》这六种经典的学问。 注释: 1. 六艺:指儒家的经典文献,包括《诗》、《书》、《礼》、《乐》、《易》和《春秋》。 2. 博学:广泛学习和研究,涵盖多种知识和技能。 3. 王教:王者的教育,指统治阶级对民众进行教化。 4. 成法:指成熟的法规和制度。 5. 道:这里指道德规范或道理
诗句: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 译文:王式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也。他曾经担任过昌邑王的老师。昭帝去世后,昌邑王继位,因为行为淫乱而被废黜,昌邑的许多大臣都被逮捕并处以死刑,只有中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为多次进谏而减轻了处罚。王式被囚禁在狱中,当治事使者责问他为什么不写谏书时,王式回答说:“我每天都会用《诗经》三百零五篇来教诲大王,至于忠臣孝子的篇章,我没有不一遍遍为大王背诵
《汉书·儒林传》中的辕固生与黄生的辩论主要围绕“汤武革命”的合法性展开。具体分析如下: 1. 辕固生的观点: - 他认为,汤王和武王并非受命于天建立新王朝,而是顺应天下人心,诛杀了桀王和纣王。 - 辕固生认为,桀、纣虽然失道,但在当时仍是君主,其民不服从而归顺汤、武,汤、武因此得以立国。 2. 黄生的观点: - 黄生则反驳说,即使桀、纣失道,但他们仍为君上,汤、武则为臣下;汤、武不能纠正桀
《汉书·儒林传》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所著历史传记的其中一篇,记载了西汉时期的儒学学者和他们的学术成就。以下是对《汉书·儒林传》诗句翻译及赏析: 1. 诗学传承:在《汉书·儒林传》中,提到了“夏侯始昌通《五经》,亦通《诗》、《礼》”,说明夏侯始昌精通五经,包括《诗经》。同时,后苍也精通《诗经》和《礼经》,并担任博士。这反映了当时儒学教育中诗学的重要性以及不同地区儒学学者的传承关系。 2.
诗句:赵子,河内人也。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 译文:赵子是河内的一个人。他侍奉燕国时期的韩国学者韩生,并接受了同郡的蔡谊。 注释: - “赵子”是指人物名,可能是一个学者或官员。 - “河内人”表明赵子来自河南地区。 - “事燕韩生”表示赵子追随了燕国的韩国学者韩生。 - “授同郡蔡谊”说明赵子在韩生的指导下,向同郡的蔡谊学习。 诗句:谊至丞相,自有传。谊授同郡食子公与王吉。 译文
诗句: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译文:古代的学者们广泛研究六经,也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这些书籍是国家教育的基础,是圣人用来阐明道理、端正人伦、实现天下太平的基本法则。 关键词解释: - 《六艺》:指的是六种古代的教育内容,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
```json [古诗原文] 汉书 · 传 · 儒林传 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也。与颜安乐俱事眭孟。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各持所见。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乐各颛门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彭祖为宣帝博士,至河南郡太守。以高第入为左冯翊,迁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权贵。或说曰:“天时不胜人事,君以不修小礼曲意,亡贵人左右之助,经谊虽高,不至宰相
诗句:瑕丘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传子至孙为博士。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 译文:《汉书·儒林传》记载了瑕丘江公的生平及其教学成就。江公接受了鲁申公传授的《谷梁春秋》和《诗》学,并将其传给了他的子孙后代
房凤字子元,不其人也。以射策乙科为太史掌故。太常举方正,为县令都尉,失官。大司马票骑将军王根奏除补长史,荐凤明经通达,擢为光禄大夫,迁五官中郎将。时,光禄勋王龚以外属内卿,与奉车都尉刘歆共校书,三人皆侍中。 《汉书·儒林传》是班固在司马迁所著《史记·儒林列传》的基础上对西汉时期儒家的兴衰、经学的发展,儒生的活动和经籍的传授等做了更为翔实的记述。其中记载了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大傅贾谊、京兆尹张敞
《汉书·儒林传赞》中的诗句和译文如下: - 原诗: 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中公,传子至孙为博士。 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而丞相公孙弘 - 译文: 瑕丘江公,接受了《穀梁春秋》和《诗经》的传授,其子至孙辈皆在鲁国担任博士。 在汉武帝时期,江公与董仲舒并列。董仲舒精通《五经》,能够发表有力的议论,擅长撰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