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外国诸夷虽言里数,非定实也。
南夷林邑国,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阳迈遣使贡献,即加除授。太祖元嘉初,侵暴日南、九德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聚众欲讨之,闻有代,乃止。七年,阳迈遣使自陈与交州不睦,求蒙恕宥。八年,又遣楼船百余寇九德,入四会浦口,交州刺史阮弥之遣队主相道生三千人赴讨,攻区粟城不克,引还。林邑欲伐交州,借兵于扶南王,扶南不从。十年,阳迈遣使上表献方物,求领交州,诏答以道远,不许。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年,频遣贡献,而寇盗不已,所贡亦陋薄。
太祖忿其违傲,二十三年,使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遣太尉府振武将军宗悫受和之节度。和之遣府司马萧景宪为前锋,悫仍领景宪军副。阳迈闻将见讨,遣使上表,求还所略日南民户,奉献国珍。太祖诏和之“阳迈果有款诚,许其归顺”其年二月,军至朱梧戍,遣府户曹参军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贼曹参军蟜弘民随传诏毕愿、高精奴等宣扬恩旨,阳迈执仲基、精奴等二十八人,遣弘民反命,外言归款,猜防愈严。景宪等乃进军向区粟城,阳迈遣大帅范扶龙大戍区粟,又遣水步军径至。景宪破其外救,尽锐致城。五月,克之,斩扶龙大首,获金银杂物不可胜计。乘胜追讨,即克林邑,阳迈父子并挺身奔逃,所获珍异,皆是未名之宝。上嘉将帅之功,诏曰“林邑介恃遐险,久稽王诛。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经济,禀命致讨,万里推锋,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勋海外,震服殊俗。宜加褒饰,参管近侍,可黄门侍郎,领越骑校尉、行建武将军。龙骧司马萧景宪协赞军首,勤捷显著,总勒前驱,克殄巢穴,必能威服荒夷,抚怀民庶。可持节、督交州、广州之郁林、宁浦二郡诸军事、建威将军、交州刺史。龙骧司马童林之、九真太守傅蔚祖战死,并赠给事中”
世祖孝建二年,林邑又遣长史范龙跋奉使贡献,除龙跋扬
宋书 · 卷九十七 · 列传第五十七 · 夷蛮
介绍
。
《宋书》是一部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史的编年体通史,由南朝宋宗室谢灵运开始撰写,到梁末刘峻完成。全书共一百二十六卷,《列传》五十七篇。
请介绍文学作品:’宋书 · 卷九十七 · 列传第五十七 · 夷蛮’
《宋书·夷蛮列传》记载了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史实,包括他们的起源、发展和与汉族的关系。这部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各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交往情况。
请注意:以上信息是基于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得出的结果,并非直接引用《宋书·夷蛮列传》中的具体内容或细节。如果您需要更详细的背景知识,建议查阅相关的历史书籍或者学术论文。<|endoftext|>Human: 请介绍文学作品:’宋书 · 卷九十七 ·
相关推荐
诗句逐句及翻译与注释 南蛮、西南夷: - 原文: 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里,远者二三万里,乘舶举帆,道里不可详知。外国诸夷虽言里数,非定实也。 - 翻译: 南边和西南的夷人大多分布在交州的南部和西南地区,他们居住在大海中的岛屿上,彼此之间的距离有时是三到五千里,有时则是两三万里。通过船只可以到达这些地方,但距离仍然难以精确地知道
诗句: 世祖孝建二年,林邑又遣长史范龙跋奉使贡献,除龙跋扬武将军。 译文: 在宋书的卷九十七中记述了林邑王范神成在孝建二年派遣长史范流向朝廷贡献金银器和香布等各种物品,并被封为云杜县子,食邑四百户。 注释: 林邑(Linyi),古国名,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是古代东南亚的重要国家之一。宋书是南朝宋时期沈约编纂的历史书籍。 范龙跋、范流:均为林邑王范神成的使者。 孝建二年:即宋孝武帝刘骏的第二年
扶南国,太祖元嘉十一年、十二年和十五年,国王持黎跋摩遣使奉献。西南夷诃罗驼国,元嘉七年,遣使奉表曰: 扶南国,指的是位于印度支那地区的一个国家,即现在的柬埔寨。这个国家在南北朝时期与南朝的宋王朝有着频繁的交往。元嘉十一年至十五年,是扶南国国王持黎跋摩派遣使者向南朝宋朝贡献贡品的时间段。这期间,南朝的宋王朝对扶南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尊重,甚至兴立塔寺,周满国界,城郭庄严,清净无秽,四衢交通
诗句: 伏惟皇帝,是我真主。臣是诃罗驼国王,名曰坚铠,今敬稽首圣王足下,惟愿大王知我此心久矣,非适今也。山海阻远,无缘自达,今故遣使,表此丹诚。所遣二人,一名毗纫,一名婆田,今到天子足下。 译文: 您是我真正的君主。我是诃罗驼国王,名叫坚铠,现在恭敬地在您的脚下叩首,希望大王知道我这颗赤诚之心已久,并非一时兴起。由于山川大海阻隔遥远,无法亲自前来朝见,今天我特地派遣使者,表达我的真诚心意
呵罗单国,治阇婆洲。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钚、赤鹦鹉鸟、天竺国白垒古贝、叶波国古贝等物。十年,呵罗单国王毗沙跋摩奉表曰: 注释:“呵罗单”,即“诃罗单”,“国”表示国家,“阇婆洲”是该国所在的地区。 “元嘉七年”,是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424-453)。 “金刚指钚”是一种武器或工具,“赤鹦鹉鸟”是指一种鸟类,“天竺国”、“叶波国”都是古代的国家名。 “毗沙跋摩”是该国国王的名字
诗句解读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名为“大吉天子”的人,他是一位拥有强大力量和崇高地位的统治者。他不仅有着高尚的道德品质,还对众生充满了慈爱和怜悯。他的存在就像水中的月亮一样明亮、纯洁,他的光辉普照了整个宇宙,让万物都沐浴在光明之下。 他的德行和智慧得到了天龙神以及其他众神的尊敬和崇拜,他们的敬意体现在对这位天子的恭敬供养上。天子的威严和德性如同太阳初升时的光芒一样耀眼,照耀着整个世界
诗句: 1. 忝承先业,嘉庆无量,忽为恶子所见争夺,遂失本国。今唯一心归诚天子,以自存命。 2. 今遣毗纫问讯大家,意欲自往,归诚宣诉,复畏大海,风波不达。今命得存,亦由毗纫此人忠志,其恩难报。 3. 此是大家国,今为恶子所夺,而见驱摈,意颇忿惋,规欲雪复。 4. 伏愿大家听毗纫买诸铠仗袍袄及马,愿为料理毗纫使得时还。前遣阇邪仙婆罗诃,蒙大家厚赐,悉恶子夺去,启大家使知。今奉薄献,愿垂纳受。 5
宋书 · 卷九十七 · 列传第五十七 · 夷蛮 {般女}皇国,元嘉二十六年,国王舍利{般女}罗跋摩遣使献方物四十一种,太祖策命之为{般女}皇国王曰“惟尔仰政边城,率贡来庭,皇泽凯被,无幽不洽。宜班典策,授兹嘉命。尔其祗顺礼度,式保厥终,可不慎欤”二十八年,复贡献。世祖孝建三年,又遣长史竺那{般女}智奉表献方物。以那{般女}智为振威将军。大明三年,献赤白鹦鹉。大明八年、太宗泰始二年,又遣使贡献
这首诗是宋朝的史书《宋书》中的一段,记录了阇婆达国(即印度)向宋朝皇帝进贡的情况。诗中描述了国王师黎婆达驼阿罗跋摩派遣使者前来进贡,并表达了对宋朝皇帝的敬仰和忠诚。 诗句与译文: 1. 阇婆婆达国,元嘉十二年:这是该国的名称,阇婆达国,以及年份“元嘉十二年”。 2. 国王师黎婆达驼阿罗跋摩遣使奉表曰:国王师黎婆达驼阿罗跋摩派遣使者来递交表文。 3. 宋国大主大吉天子足下:宋朝皇帝的尊称
诗句 1 师子国,元嘉五年,国王刹利摩诃南奉表曰: - 注释:师子国,即古代印度。元嘉五年,指宋文帝刘义隆时期(公元424年至430年)。国王刹利摩诃南,是当时的国王。奉表,意为向国家或朝廷呈递奏章。 -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师子国在元嘉五年对宋朝的朝贡情况,表达了对宋朝皇帝的尊敬和仰慕。 2. 或泛海三年,陆行千日,畏威怀德,无远不至: - 注释:表示师子国使者不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
【译文】 臣的住所名叫迦毗河,东临大海,四边都是紫绀色的石头,有天护保佑,使国家平安。国王相承,从未断绝,国中的人民都修善行,各国来集,遵循道法。诸寺舍子,都是七宝形像,众妙供具,如先王之法。臣自己修身自检,不触犯道禁。臣名月爱,是弃世王种。 惟愿大王圣体和善,群臣百官,都自安隐。今以此国群臣吏民,山川珍宝,一切归属,五体归诚大王足下。山海遐隔,无由朝觐,宗仰之情,遣使下承。使主父名天魔悉达
译文 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奉献金刚指环、摩勒金环等宝物,赤白鹦鹉各一头。太宗泰始二年,又派遣使者贡献,以其使主竺扶大、竺阿弥并为建威将军。 元嘉十八年,苏摩黎国王那邻那罗跋摩派遣使者献上方物。世祖孝建二年,斤驼利国王释婆罗那邻驼派长史竺留驼及多献金银宝器。后废帝元徽元年,婆黎国派遣使者贡献。凡此诸国,皆事佛道。 佛教自后汉明帝起,法流东渡,自此以来,其所传播的教法逐渐扩大
``` 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世祖大明二年,有昙标道人与羌人高阇谋反,上因是下诏曰:“佛法讹替,沙门混杂,未足扶济鸿教,而专成逋薮。加奸心频发,凶状屡闻,败乱风俗,人神交怨。可付所在,精加沙汰,后有违犯,严加诛坐。” 于是设诸条禁,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而诸寺尼出入宫掖,交关妃后,此制竟不能行。 先是,晋世庾冰始创议,欲使沙门敬王者,后桓玄复述其义,并不果行。大明六年
诗句 1. 世祖宠姬殷贵妃薨 - 描述殷贵妃的去世。 2. 为之立寺 - 为殷贵妃建立寺庙。 3. 贵妃子子鸾封新安王 - 殷贵妃的儿子被封为新安王。 4. 故以新安为寺号 - 因为新安王的缘故,新安寺被命名为这个名字。 5. 前废帝杀子鸾 - 前废帝杀害了新安王(子鸾)。 6. 乃毁废新安寺,驱斥僧徒 - 因前废帝的暴行,新安寺被破坏并驱逐僧人。 7. 寻又毁中兴、天宝诸寺 -
这首诗出自《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五十七·夷蛮》,由宋朝的历史学家撰写。诗的内容涉及佛教和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空、有、无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生哲学中的意义。 以下是逐句的翻译: - 白曰:“释氏所论之空,与老氏所言之空,无同异乎?” - 黑曰:“异。释氏即物为空,空物为一。老氏有无两行,空有为异,安得同乎?” - 白曰:“释氏空物,物信空邪?” - 黑曰:“然。空又空,不翅于空矣。” -
``` 宋书 · 卷九十七 · 列传第五十七 · 夷蛮 论行于世,旧僧谓其贬黜释氏,欲加摈斥。太祖见论赏之,元嘉中,遂参权要,朝廷大事,皆与议焉。宾客辐凑,门车常有数十两,四方赠赂相系,势倾一时。注《孝经》及《庄子逍遥篇》、文论,传于世。又有慧严、慧议道人,并住东安寺,学行精整,为道俗所推。时斗场寺多禅僧,京师为之语曰“斗场禅师窟,东安谈义林”世祖大明四年,于中兴寺设斋。有一异僧,众莫之识
诗句: 少帝景平二年,琏遣长史马娄等诣阙献方物,遣使慰劳之。 译文: 少帝景平二年,沈琏派长史马娄等人到京城贡献地方特产,并派遣使者前去慰问和抚慰。 注释: - “景平”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 “琏”指沈琏,他是当时的一位官员。 - “长史”是古代官职名,掌管文书和记录工作。 - “马娄”是沈琏的下属官员。 - “阙”指皇帝居住的宫殿。 - “献方物”是贡献地方特产。 -
诗句:琏每岁遣使。 译文:琏每年派遣使者。 注释:琏,即沈琏,高句丽王。这句话描述了沈琏每年派遣使者出使中原王朝的情景。 赏析:此诗通过描述沈琏作为高句丽王的忠诚与贡献,展现了古代国家间的交往和外交关系。沈琏作为高句丽的国王,其对中原王朝的忠诚和贡献是其一生中的重要部分。他不仅每年都派遣使者出使中原王朝,还不断向中原王朝奉献方物,以表示其对中原王朝的忠心和敬意
宋书 · 卷九十七 · 列传第五十七 · 夷蛮 毗死,子庆代立。世祖大明元年,遣使求除授,诏许。二年,庆遣使上表曰“臣国累叶,偏受殊恩,文武良辅,世蒙朝爵。行冠军将军右贤王余纪等十一人,忠勤宜在显进,伏愿垂愍,并听赐除”仍以行冠军将军右贤王余纪为冠军将军。以行征虏将军左贤王余昆、行征虏将军余晕并为征虏将军。以行辅国将军余都、余乂并为辅国将军。以行龙骧将军沐衿、余爵并为龙骧将军。以行宁朔将军余流
顺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曰“封国偏远,作藩于外,自昔祖祢,躬擐甲胄,跋涉山川,不遑宁处。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廓土遐畿,累叶朝宗,不愆于岁。臣虽下愚,忝胤先绪,驱率所统,归崇天极,道遥百济,装治船舫,而句骊无道,图欲见吞,掠抄边隶,虔刘不已,每致稽滞,以失良风。虽曰进路,或通或不。臣亡考济实忿寇仇,壅塞天路,控弦百万,义声感激,方欲大举,奄丧父兄
诗句: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荆州置南蛮,雍州置宁蛮校尉以领之。世祖初,罢南蛮并大府,而宁蛮如故。 译文:荆州和雍州的少数民族都是盘瓠的后代,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分布在各个州县。在荆州设立南蛮,在雍州设置宁蛮校尉来统领他们。在世祖初年,南蛮被撤销合并到大府中,宁蛮仍然保留。 注释:1. 荆、雍州蛮,盘瓠之后也。 —— 指的是居住在荆州和雍州的少数民族是盘瓠的后代。2.
诗句 龙山雉水蛮寇抄涅阳县,南阳太守朱昙韶遣军讨之,失利,杀伤三百余人。 译文 龙山、雉水的蛮族侵犯涅阳县,南阳太守朱昙韶派军队讨伐他们,结果失败,杀死和伤害了三百人。 注释 - 龙山、雉水:地名,位于涅阳县附近。 - 涅阳县: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某个地方。 - 南阳太守:官职名,负责管理南阳一带的政务。 - 朱昙韶:人物名称,担任南阳太守一职。 - 军讨之:派遣军队前去征讨。 - 失利
``` 宋书·卷九十七·列传第五十七·夷蛮 太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及南贼败于鹊尾,西阳蛮田益之、田义之、成邪财、田光兴等起义攻郢州,克之。以益之为辅国将军,都统四山军事;又以蛮户立宋安、光城二郡,以义之为宋安太守,光兴为龙骧将军、光城太守。封益之边城县王,食邑四百一十一户;成邪财阳城县王,食邑三千户。益之征为虎贲中郎将,将军如故。 顺帝升明初,又转射声校尉、冠军将军。成邪财死,子婆思袭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