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中秋月
介绍
。
《秋夜》是现代作家冰心创作的一首诗,收录在她的散文集《繁星·春水》中。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秋天夜晚的细腻感受和深沉思考,通过月亮、树叶等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感与哲思。中秋节这个节日在中国文化里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也是思念远方亲人的时刻。
关于“中秋月”,在文学作品中通常会描写一轮明月高悬于夜空中的景象,象征着团圆和希望。例如,在中国古典诗词《静夜思》中有这样的描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诗通过月亮的明亮与地面的寒霜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中秋月”也可能被用来象征团圆和家庭团聚的主题。例如,在冰心的《繁星·春水》里,《秋夜》中的“
相关推荐
中秋月 凉霄烟霭外,三五玉蟾秋。 列野星辰正,当空鬼魅愁。 泉澄寒魄莹,露滴冷光浮。 未折青青桂,吟看不忍休。 注释: 凉霄:凉爽的天空,指秋天的天空。 烟霭:云雾。 三五:古代对月亮的称呼,通常指农历十五日的月亮。 玉蟾:指月亮。 列野:广阔的原野。 星辰:星星。 鬼魅:传说中的鬼怪。 泉澄:泉水清澈。 寒魄:月光。 露滴:露水。 青桂枝:桂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中秋节赏月的诗歌
中秋月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归院夜,没蕃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译文 明月高挂,万里之遥清辉令人难以捉摸,忧愁与恨意随风飘荡直至天边。 谁能想到,在遥远的边疆之外,有人长久地戍守;又有多少人,在新的家庭或朋友面前,经历着离别的痛楚? 那些失去宠爱的旧日姬妾回到了庭院中
诗句解读 1. 自古分功定,唯应缺又盈。 - 注释:自古以来,月亮的盈亏变化就是自然的规律。但在这里,“缺”表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而“盈”则代表其圆满状态。 - 翻译:自古以来,月亮的盈亏变化就是自然的规律。但在这里,“缺”表示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而“盈”则代表其圆满状态。 - 赏析:此句表达了月亮的盈缺是自然界固有的现象,无需人为干预。 2. 一宵当皎洁,四海尽澄清。 - 注释
【注释】 中秋月:指中秋节的月亮。 四十五秋宵:指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一年中秋季的中间月份。 月分千里毫:月光洒在千里之外。 冷沈中岳短:山岳因寒冷而显得低矮。 光溢太行高:黄河以北的太行山因光照而显得高大。 不寐清人眼:睡不着觉使眼睛发亮。 移栖湿鹤毛:水鸟因潮湿而沾湿了羽毛。 露华台上别,吟望十年劳:在露华台上分别,已经十年没有相见。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抓住中秋明月这一主题
中秋月 九月秋色,秋天已过一半。 明月吞食星宿,周围无云。 树木排列疏影,寒流交错细纹。 遥遥望着丹桂,思绪纷乱不已。 注释: - 九十日秋色:这里指的是一年中的第三个月份,即九月。 - 今秋已半分:意味着今年的秋天已经过去了一半。 - 孤光吞列宿:形容月亮的光芒非常明亮,可以照亮星星。 - 四面绝微云:指四周的天空非常清澈,没有云彩。 - 众木排疏影:形容树木的枝叶稀疏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中秋之夜月景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以下是对每句的解释及赏析: 1. 阴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 注释: "阴魄"指月亮,"海上"可能指的是天空或海洋。这里形容月亮从海平面升起,给人一种神秘而深邃的感觉,使人更感孤独、沉思。"望之增苦吟"意味着看到月亮增加了诗人的愁思。 2. 冷搜骊颔重,寒彻蚌胎深。 注释: "骊颔"指骊山的山峰
这首诗是李白的《月下独酌》。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 “碧落”指的是天空,“桂含姿”意味着桂花在秋天显得特别美丽。这里的“清秋”指的是秋天的凉爽和清新。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 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节夜晚的喜爱,因为在这个时节,月亮格外明亮,照亮了万里之外。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 “绝域”意味着遥远的地方,“高城”指的是高大的城墙或建筑物
《中秋月》 应是蟾宫别有情,每逢秋半倍澄清。 清光不向此中见,白发争教何处生? 注释: - 这首诗的首句表达了诗人对月亮的情感和看法,认为月亮在秋天时分格外清晰明亮。 - 次句通过对比强调了月亮在秋天时分的清晰度。 - 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感慨。 - 关键词“清光”指的是明亮的月光。 - “白发”指人的白头发,象征着衰老和时间的流逝。 - “争教”是一种反问的语气
注释:中秋月色 空旷的天空没有云朵,露水湿润了衣服,星星点点的月光从天际涌出,照亮了大地。 不要挡住东楼渐高之势,要让四海的人都能欣赏到这当午的美景。 还许我清晰地吟唱皓月皎洁的光芒,不肯让我在幽暗处采摘丹枝。 可怜我在半夜时看到那美丽的月影,它正对着五侯们的残败之池。 赏析:诗人以清新明快的笔触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首句写空碧无云,露湿衣,群星光外涌清规,表现了月色的美丽、明亮、清澈
注释: 中秋月:中秋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赏月、饮酒、吟诗。 共冀泬㵳明:大家都希望明月皎洁,天空清朗。 岂是月华别:难道月亮的光辉是分开的吗? 只应秋气清:只是秋天的气候使得天空显得格外清晰。 影当中土正:月亮的影像出现在大地之上。 轮对八荒平:月亮在天空中高悬,普照万物。 寻客徒留望:寻找客人却只能远观。 璿玑自有程:月亮运行自有其规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
注释: - 三十六旬盈复缺,百年堪喜又堪伤:意思是月亮盈亏变化,一年有365天或367天(闰年),这是自然的常理,人的生命也是短暂的,因此值得高兴和悲伤。 - 劝君莫惜登楼望,云放婵娟不久长:意思是不要吝啬登高赏月的时间,因为月亮的圆缺是短暂的,所以应该珍惜时间,不要让宝贵的时间白白浪费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月亮的盈复缺、人的百年短暂,表达了人生短暂、应珍惜时间的主题
栖禽移昼向空飞,林麓虚明水大肥。 万国仰瞻当此夕,片云争合闭清辉。 群妖始觉神通小,列宿应惭照耀微。 达曙何人最关念,庾公楼上独忘机。 解析: 1. 第一句“栖禽移昼向空飞”,描述了傍晚时分,鸟儿们在天空中飞翔的景象,暗示着夜晚的来临。 2. 第二句“林麓虚明水大肥”,描绘了月光下森林和山峦的景象,水面也因为月光而显得波光粼粼。 3. 第三句“万国仰瞻当此夕”
【注释】 登楼仍喜此宵晴:仍,仍然;喜,喜欢。此宵,即今夜。中秋月,是泛指月亮;登楼,是指站在楼台上欣赏月亮的景色。 圆魄才观思便清:圆魄,明亮的月亮;才观,刚看到;思便清,心情顿时变得轻松愉快。 海面乍浮犹隐映:乍浮,刚露出水面;犹隐映,还隐隐约约反射在月光下。 天心高挂最分明:天心,指天空;最分明,形容月光明亮清晰。 片云想有神仙出,回野应无鬼魅形:想,想象;片云,指月亮;回野,指山野;应无
中秋月,王母妆成镜未收,倚栏人在水精楼。 笙歌莫占清光尽,留与溪翁一钓舟。 注释: 1. 王母:这里指的是天上的仙女。妆成:打扮得非常漂亮。 2. 倚栏人:在栏杆边的人。水精楼:用水晶做成的楼房。 3. 笙歌:音乐和歌声。莫占:不要占去。清光:明亮的月光。 4. 溪翁:指隐居在溪边的老头。一钓舟:用一根钓竿撑着一条小船。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所写的《中秋夜》。全诗共四句
这首诗是苏轼在中秋夜晚,赏月吟咏的佳作。 下面是逐句释义: 1. 一年中月亮有盈亏变化,但当轩重此期。 - “一岁几盈亏”:指一年的月亮有几次盈满和亏缺的变化。 - “当轩重此期”:指特别重视这个时期,也就是中秋节。 2. 庆幸自己没有偏斜的地方,刚有一点不明处。 - “幸无偏照处”:庆幸自己没有受到月光的偏斜照射。 - “刚有不明时”:刚有一些不明不暗的时候,可能是由于云雾遮挡了月光。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 “十轮”形容月亮明亮如玉,“霜影”则是指月光洒在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形成一片片晶莹剔透的光斑。这句诗描绘了中秋夜月色如洗的美丽景象。 - “此夕”即今夜,诗人独自面对空荡荡的庭院;“羁人”指远离家乡的人,这里特指诗人自己。 - “向隅”意为孤独地站在角落,形容诗人因思念亲人而感到孤单。 2.
注释: 1. 隔林滟滟生寒浪,倚汉岧岧数乱峰。 注释:月光隔着树林照射下来,泛起层层波光,好像寒浪在涌动。我倚靠在高高的山峰上,数着参差不齐的山峰。 2. 记得旧山曾此夕,碧岩千尺坐高松。 注释:还记得以前家乡的山上,在这个晚上月光下有高高耸立的松树,它们静静地坐在碧绿的岩石上,享受着宁静的夜晚
诗句释义 1 中秋月:指中秋节的月亮,通常这个时期月亮特别明亮。 2. 望外物容澄似水:形容月亮清澈如水,表面没有杂质。 3. 坐中秋力凛若刀:意味着在中秋之夜,月光强烈到仿佛能切割物体。 4. 此身直愿乘双翼:表示希望拥有一对翅膀,能够自由飞翔。 5. 飞上三峰第一高:意指登上最高峰,比喻达到最高的理想或成就。 译文 中秋之夜,明月如水般明亮透彻,照亮了整个世界
这首诗的原文是: 中秋月 何处见清辉,登楼正午时。 莫辞终夕看,动是隔年期。 冷湿流萤草,光凝宿鹤枝。 不禁鸡唱晓,轻别下天涯。 逐句释义如下: 中秋月 中秋节的月亮,它的光芒照亮了大地和天空,使得人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它。在夜晚,它静静地悬挂在天空中,散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 登楼正午时。 此时已经是中午时分,太阳高悬于天空。人们登上高楼,可以更清楚地欣赏到月亮的美丽。在阳光的照射下
中秋月 明可鉴秋毫,供吟属我曹。 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 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 霜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 译文: 明亮的月光可以照亮秋天的毫毛,供我来写这首诗。 过了一年才能见到一次,但我愿意整夜不休息。 月光寒冷而明亮,像白色一样洒满了天空, 月光清凉地照耀着大地,像高高的手掌。 月亮照在霜台上,寒冷的气息弥漫开来, 我的蓝色官袍被这寒气所染,显得更加寒冷。 赏析:
注释: 中秋月:中秋节的月亮。 千崖爽气已平分,万里青天辗玉轮。 好向钱塘江上望,相逢都是广寒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中秋月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赏月之景,后两句写赏月之感。 “千崖爽气已平分,万里青天辗玉轮。”意思是说,高高的山峰上,清凉之气已经均匀地分布着,万里无垠的天空里,一轮圆月就像碾碎了的玉轮一样。这句诗用“平分”与“辗玉轮”两个动作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光普照的景象
注释: 中秋月: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 风吹玉露洗银河,爽气平分桂影高:风把玉露吹落,洗刷着银河,爽朗的秋风与皎洁的月光平分为二,使桂花的影子显得更加挺拔。 把笛倚楼人不寝,此心直拟数秋毫:我拿着笛子靠在楼上久久不能入睡,我的这颗心啊,简直就像要仔细地计算秋天的每一根草叶一样。 赏析: 这首《中秋月》是北宋诗人苏舜钦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中秋佳节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首句“风吹玉露洗银河”
【注释】 中秋月: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满月。 钱唐:今杭州。 江上:指钱塘江,在今浙江省杭州市。 雪飞花:形容雪花纷飞,如花瓣飘落。 天边泛海槎(chá):在天上漂浮着的海槎。 乌鹊一声星斗落:指乌鸦一声叫声,天空中的星辰和银河都落下了。 姮娥(hé yuē)梳洗去谁家:嫦娥在月光下梳妆打扮,然后离去。 【译文】 钱塘江边的雪花飞舞,好像梅花飘落在江面上;我在天涯海角泛舟而行,像一只海鸥在夜空中飞翔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中秋月色,高远而澄明。它像一轮皎洁的明月悬挂在长空之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仿佛比往常更圆更亮。然而,这美好的景致,也难以抵挡时间的流逝,只能让人在每年的这一天,感受到离别的痛苦和遗憾。 注释: 1. 杳杳长空敛雾烟:杳杳长空指的是广阔的天空,敛雾烟则形容月光下,云雾渐渐消散,天空变得清晰明亮。 2. 冰输都胜别时圆:这里的“冰输”可能是对“冰轮”的误写,冰轮指的是月亮
【译文】 中秋的月亮,只与闲时一样,哪里比得上今夜团圆。 竹边借来扇子,像在扇风;花下传杯,可当盘子。 野兔容易忘记夜晚的梦,林鸟还未许下一枝安。 人生能有几个中秋节,怎么能把欢乐都忘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节月色美景和人的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中秋月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人团聚、快乐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首句“中秋月”,点明了诗的主题,也引出了整首诗的意境——中秋月夜
中秋月 今宵何处惬清游,震泽波心太华头。 初出海张红锦扇,到中天挂水晶毬。 兔蟾迸作双轮现,金火镕成一鉴秋。 惟有飞仙知表里,入他宫殿又焉廋。 注释: - 今宵:今夜。 - 惬清游:令人心情舒畅的游览。 - 震泽:古水名。 - 太华:即华山。 - 初出海:刚从海面上升起。 - 张红锦扇:像红色的彩扇张开。 - 到中天:到了高空中。 - 兔蟾:指月亮,这里用“兔”来形容其圆而亮。 - 迸作双轮现
《中秋月》 苏轼笔下的圆月之美 1. 诗作原文 2. 诗句翻译 3. 关键词解释 4. 赏析 5. 创作背景 6. 相关作品 7. 作者简介 8. 诗歌鉴赏 9. 名家点评 10. 读者评价 11. 相关推荐 12. 附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它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赞美之情。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释和赏析: 第一句: "万派寒芒一道飞,阴精盛处远成围。" 注释: - "万派":指众多的江河或河流。 - "寒芒":月光如霜般明亮、冷清。 - "阴精":这里暗指月亮,因为它在晚上出现。 - "盛处":形容月亮明亮。 - "成围":形成一片光芒环绕的状态。 赏析:
中秋月 吟诗竞尽月精微,自昔谁明造化机。 近作金波千道去,远成玉鉴一团飞。 阳魂满处因乾父,阴魄亏时自巽妃。 笠泽渔舟都不问,醉中倒着绿蓑衣。 注释解释: - 吟诗竞尽月精微:通过诗歌来展现对月亮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 自昔谁明造化机:自古以来,谁能明了天地间的自然法则? - 近作金波千道去:近处可以看到金色的波光像无数的路一般流淌而去。 - 远成玉鉴一团飞:远处的景象如同玉制的明镜一般
【注释】 中秋月——即指月亮。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一年中秋季的正中,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候。此诗是诗人在中秋之夜观月而作。 诗人长以月为心,对月题诗随浅深:诗人经常用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因此每当他看到月亮,就情不自禁地吟诗。这里的“月”是指月亮,“诗”指诗人的诗句。“长以”是“常常”的意思,“以”是动词,意为“用”。 缺此作钩圆作鉴,白将如玉紫如金:如果缺少了月亮
【解析】 “中秋月”是全诗的题旨,也是作者的感慨。“求满直须当夜半”,这是诗人对中秋节赏月习俗的描述与总结。“何堪千里共如今”,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无奈之情。“无云照处情非浅,不睡观时意更深。”这句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徒爱古人诗句好,何堪千里共如今。”这两句写自己的无奈,表达了自己对古人诗词的爱好与遗憾。 【答案】 (1)一年一度中秋夜,十度中秋九度阴。 ①一年一度:每年一次
诗句释义 1. 青女霜华夜不收,一天如扫月如流。 注释:青女指的是月亮,霜华指的是月光在夜晚形成的霜状物质,这里形容月光如霜一般清冷且不停留。"夜不收"意味着月光在夜晚持续照耀。"如扫"和"如流"分别形象化地描述了月亮在夜晚的移动和消失。 2. 素娥奔去已千古,狡兔隐来还几秋。 注释:"素娥"指的是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嫦娥,这里用"奔去"形容她快速离去。"千古"表示时间长久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中秋月” - 描述中秋节的景象,月亮高悬,照亮了夜空。 2. “珠箔珊珊挂玉钩” - 形容挂在窗户上的珠帘像玉钩一样闪闪发光。这里的“珊珊”和“玉钩”都是用来形容珠帘的美丽光泽和形状。 3. “金梯轧轧倚红楼” - 描述一座金色的梯子靠在红色的楼上。这里的“金梯”和“红楼”都是用来形容楼阁的颜色和材质。 4. “桂摇团影上层汉” - 描绘桂花树的影子映照在天空中
中秋月 三十六旬内,此时心赏并。 中分九秋夜,占断百宵明。 冷照兰闺澈,光含绮席清。 谁知沧海曲,珠蚌最盈盈。 注释: 1. 三十六旬内:指从冬至到下一个元宵节的一个月时间。 2. 此心赏并:此心指的是诗人的心,赏并是欣赏和体会的意思。 3. 中分九秋夜:中分,即把中间分成两半。九秋夜,即一年中的秋天的夜晚。 4. 占断百宵明:占据、独占整个晚上的月光。百宵明,即一个晚上的光明。 5.
注释 1. 中秋月: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满月,也称为中秋节。 2. 萧萧灏气清:形容秋天的天气清朗,风和气爽。 3. 风露秋将半:表示秋天已经过半,秋风和露水开始显现。 4. 今夕更无云:今天晚上没有云层遮挡月光。 5. 银盘转霄汉:月亮像银色盘子一样在天空中转动。 6. 鸟语茂林惊:鸟儿在茂密的树林里鸣叫,惊动了树木。 7. 树影空庭乱:树叶的影子映照在庭院之中,显得杂乱无序。 8. 常时岂不佳
空谷秋寒同子午,白月纷纷洗清露。 注释:在深深的山谷中,秋夜的寒气与子时、午时的寒冷一样,洁白的月亮把清凉的露珠洗涤得一尘不染。 译文:在深深的山谷之中,秋夜的寒意和子时、午时的寒气相同;皎洁的月光照在露水上,让它们变得晶莹透明。 赏析:诗人通过“同子午”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他对秋天的热爱。 遥想灯花结夜愁,郁金斗帐香如雾。 注释:想象中
《中秋月》 云静好风吹,清光溢四垂。 金行方盛日,阴魄正中时。 仿佛窥瑶阙,分明露桂枝。 遴选同醉赏,谁复叹官羁。 注释: - 中秋月:即指秋季的满月,是中秋节时观赏的对象。 - 云静好风:形容天气晴朗,没有云,风也轻拂。 - 清光:明亮的月光。 - 四垂:指月亮高悬在天空中,四周都是黑暗。 - 金行:指月亮,因为月亮的形状像金色的硬币,所以叫金行。 - 阴魄:指月亮的影子,因为月亮是圆的
注释 - 素娥:指嫦娥,古代神话中的月宫仙子。 - 玉斧修成:形容月亮的圆润完美如同被神工雕琢。 - 空里若安丹桂木:在天空中安置一颗像丹桂一样明亮的星星。 - 云中应有白银宫:在天空中想象一个如白银般闪耀的宫殿。 - 蟾行万里惟三足:月亮运行了万里距离只有三个脚趾。 - 兔满千山望一雄:在千山万岭间,只有一个兔子显得雄壮。 - 海阔天宽无处问:大海广阔,天空无边无际,无法探寻答案。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联系作者的思想情感来分析,注意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本诗前四句描写了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普照乾坤,四方八极皆通;后四句写妖邪无处遁形,正道大行,社会安宁。赏析时可从“中秋月”字面上理解,也可从“中秋月”象征意义理解。 【答案】 中秋月 素月玉寒空,乾坤灏气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然后逐项分析,最后总结归纳。 “中秋月”是题目,点出此诗的题材,即描写月亮的诗。从诗中“光华”一词看,这是一首咏月的诗歌。诗人把目光投向皎洁的明月,并把它与天上的月亮相比。诗人在月光之下欣赏着美丽的月亮,同时联想到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关注。
【注释】 寂寥无声月亭午:寂静无人的月光照射在亭子上。亭午:太阳正中的时候。 蟾蜍通津堕清露:月亮从桥洞里照进来,把桥上的清露打落下来。蟾蜍:月亮的别名。通津:指桥洞。 明星烂烂今何稀:明亮的星星现在怎么这么稀少呢? 美人荧荧隔烟雾:美丽的女子隔着烟雾隐约可见。荧荧:隐隐约约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夜月咏怀诗。前两句写月色,后两句写人景。首句写月明,次句写月照,末句写月映,三句写月影
【注释】 待月:赏月。古城:指长安城,即唐代的都城长安。迥然:高远的样子。别宵明:与别的夜晚的明月相比。野人:指隐居在城外的隐士。望久:望着月亮很长时间。惆怅:失意、伤感。无奈:无计可施。浮云灭又生:比喻世事变化无穷,像天边飘过的浮云一样,一会儿出现,一会儿消失。 【赏析】 这首七律描写了一位诗人在中秋之夜赏月的情景。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月光皎洁明亮,照亮了古城的夜空
注释: 1. 秋容瘦,秋声寂。 解析:秋天的景色是瘦弱的,秋天的声音也是寂静的。 2. 浮云散尽霜宇寒,未见疏星点空碧。 解析:天空中的浮云已经散尽,使得寒冷的霜气覆盖了整个大地,但是并没有看到稀疏的星星点缀着空旷的天空。 3. 升自东方人望浓,十二回圆喜今夕。 解析:太阳从东方升起,人们的目光变得浓厚起来,因为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 4. 窥澄江,开暗室。 解析
【注释】 清商:指中秋月。 皓魄:明亮的月亮。 自是:自然如此。 秋光:秋日的光景。 非缘人意偏:不是因为人的心意不如意,而是自然这样好。 一宵歌吹地:一夜之中,到处是歌舞声。 万里雪霜天:千里冰封,万里飞雪,形容天寒地冻的天气。 忍见西楼下:不忍看到西楼之下,即不忍心再见故人。 佳期:美好的日子或相聚的时光。 又隔年:又是一年。 赏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在长安为官时。首联“清商才过半
【注释】: 月是寻常月,云胡迥鲜洁。寻常:平凡无奇、平常。胡:何。迥鲜洁:多么清亮洁白。 老火日就灺,尽扫群阴屑。老火:燃烧旺盛的火焰。灺:同"灰",指燃烧剩下的灰烬。群阴屑:指众神。群阴,指众神。屑,指碎末。 三万顷天秋作底,连天灏气清如水。三万顷:面积广大的田野。秋作底:秋天作为基础。连天:覆盖天空。灏气:苍茫的气象。清如水:清澈得像水一样。 金波炫转光流澌,团团曷若初学眉。炫转:闪烁转动
诗句输出:银汉西流乌接翼,回首人间化为碧。瑶台月里可避胡,三郎错路归鱼凫。 译文输出:银河向西流淌,乌鸦与翅膀相连,回首人间已是一片碧绿。在瑶台上的月亮里可以躲避胡人,三郎误入歧途归向鱼和凫。注释:1. 银河:即天河,古代中国对天空中银河的称呼。2. 乌:此处指代天上的乌鸦。3. 瑶台: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也指仙境。4. 避胡:躲藏、避开敌人。5. 三郎:唐代帝王李隆基的自称“三郎”。6.
赏析: 《中秋月》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写中秋月夜的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皎皎无边白玉盘 - 注释:明亮洁白如玉的圆盘。 - 赏析:比喻中秋明亮的月光,如同一块巨大的白玉盘一样,照亮了整个天空。 2. 年年此夕带愁看 - 注释:每年都在这个时候带着忧愁去看月亮。 - 赏析
注释:中秋的明月,把整个秋天都照亮了。广寒宫阙,即月中宫殿,月光流泻,普照大地。嫦娥在这一天晚上要精心打扮自己,她站在楼台的最高层,面对着月亮。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中秋之夜月亮景色的诗。诗人以优美的诗句描绘出一幅美丽而宁静的夜景图。其中,“平分一半秋”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秋意盎然的景象;“素光流”则形容月光如水,洒满大地。此外,“嫦娥此夜勤妆束”一句,不仅描绘了嫦娥在中秋夜的辛勤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