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
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
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隐泣云泉。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委上天。
重阳
介绍
。
《重阳》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重阳节这一天。
作者简介
原作
清·袁枚
秋光满地黄花老。客里登高无处问。
一樽浊酒不须斟,自是孤城风雨晚。
注释
- 老:成熟。
- 客里:旅居他乡的人。
-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的节日。
- 卧龙滩:在今四川成都府城西门外,为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晚年寓所。
白话译文
秋光满地黄花老。客里登高无处问。
一樽浊酒不须斟,自是孤城风雨晚。
作者简介
袁枚(1716
相关推荐
重阳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樽前。 几回为客逢佳节,曾见何人再少年。 霜报征衣冷针指,雁惊幽隐泣云泉。 古来醉乐皆难得,留取穷通委上天。 注释: 1. 云木疏黄:云彩和树木都显得格外清晰明亮。 2. 茱萸:一种植物,古人认为它可以驱邪避疫,常在重阳节佩戴。 3. 风里一樽前:在微风中举杯饮酒。 4. 几回为客逢佳节:多少次因为旅途或公务需要而不得不在节日里度过。 5. 曾见何人再少年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应该是一位有才华但仕途不顺的士人。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节物惊心两鬓华: - “节物”通常指节日或时节,这里可能指的是重阳节。“惊心”意味着内心感到震惊或不安。“两鬓华”描述的是诗人的两鬓已经斑白,暗示了他年纪的增长。 - 注释:在重阳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时刻,诗人的内心因世事的变迁而感到不安。他的两鬓已经斑白,反映出他年事已高。 2.
【注释】 节逢重九:节日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老人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九月九日两重阳,因古代以“九”为阳数,两重阳故称重阳。 还向秋山觅诗句:秋天的山中寻找着吟咏的诗句。 伴僧吟对菊花风:陪着和尚吟诗,对着秋风中的菊花。 赏析: 《重阳》是唐朝诗人王勃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写重阳佳节,作者身在异乡,借重阳赏菊之机,抒发了羁旅思乡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韵味无穷
【注释】 1. 重阳:节名,农历九月九日。古代习俗于此日插茱萸,饮菊花酒,佩菊花。 2. 阻雨:被大雨所阻。 3. 蝶意切于人:比喻蝴蝶对人的情意切合人意。 4. 亦应知暮节:也应知道秋天的节气。 5. 不比惜残春:也不同于爱惜春天的美景。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秋景的小诗。首句“菊开犹阻雨”,点明时令在深秋;第二句“蝶意切于人”,则暗示了秋风萧瑟、天气寒冷,而人也变得多愁善感
重阳 古岸维舟夜,萧萧秋叶丹。 野烟连竹暗,江雨洒灯寒。 亦喜重阳健,谁知行路难。 吾亲应念我,更把菊花看。 译文: 重阳佳节之际,在古老的河岸上摆下孤舟,夜幕下,落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 远处的竹林在夜色中显得模糊而幽深,江边的细雨洒落在灯光中,使得灯光显得更加寒冷。 虽然我也喜欢这个重阳节,但我也知道人生的道路充满了艰难和不易。 我的亲人应该很想念我,所以让我再去看看菊花吧。 注释: 1.
重阳 帽不禁吹怯酒觞,只携老砚了重阳。 黄花未抵渊明瘦,却做离骚以上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重阳节独自赏菊的情景。首句“帽不禁吹怯酒觞”表达了秋高气爽之时,帽子被微风轻吹,让人感到凉意,因此不敢饮酒的意境。第二句“只携老砚了重阳”则表现了诗人带着自己的老砚去赏菊,突出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第三句“黄花未抵渊明瘦”,通过对比,诗人将菊花比作陶渊明笔下的菊花
重阳:指农历的九月初九,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万里飘零两鬓蓬:形容诗人远离故乡,四处漂泊,两鬓已经斑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晚年的凄凉和辛酸。 故乡秋色老梧桐:故乡的秋天景色已经变得苍老,而那棵古老的梧桐树依然矗立在故乡的土地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雁栖新月江湖满:大雁在迁徙时,常常选择在新月之夜飞过广阔的江河湖海,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里用“雁栖”来比喻诗人在旅途中的感受。
重阳(节名,农历九月九日) 飘零万里若为家,一夜西风吹鬓华。 只有新诗题甲子,更无故旧对黄花。 注释: 1. 飘零万里若为家:飘零,漂泊。万里,形容距离极远。若为家,好像在家一样。 2. 一夜西风吹鬓华:鬓,指头发。华,花。一夜西风吹,指秋风。 3. 只有新诗题甲子:新诗,即新作的诗歌。甲,古代纪年用干支,即天干和地支,共六十。 赏析: 这首诗以“重阳”为题,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
【注释】 江南秋色满梧桐,回首青山万事空。——“梧桐”指西风,“青山”比喻远山或故友、故乡。“万事空”,一切皆成空。这句诗的意思是:江南的秋天,满眼望去都是梧桐飘落的景色,我回望远方,只见那青翠的山峦和遥远的故乡,一切都已成了空寂,一切都已经消逝了。 怕见镜中新白发,长将破帽裹西风。——“镜中”即眼中所见,“新白发”是指镜中之发,也暗示诗人已年迈。这句诗的意思是:“怕见镜中新白发”
重阳 【注释】: 风卷车尘弄晓寒,天涯流落寸心丹。 去年醉与茱萸别,不把今年作健看。 【赏析】: 这首诗是重阳节感怀之作。首句“风卷车尘弄晓寒”描写了秋日清晨的景色,秋风扫荡着车上的车尘,带来一丝凉意,暗示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易逝的感受;次句“天涯流落寸心丹”则表达了诗人身处他乡、心系故土的无奈与惆怅。诗人在重阳节这个特定的时刻,不禁想起了去年与朋友一起赏菊饮酒的情景,那是一种难忘的欢乐;然而
【注释】: 簟篷辞劳始乞身:簟篷,指竹席。簟篷辞劳始乞身,意思是在重阳节的时候辞去了劳作之职。 夹衣温丽燕私辰:夹衣,是指衣服里的衣服。温丽,温暖而美丽。燕私辰,是说在美好的时光。 秋客刮黛披天姣:秋客,指的是秋天的客人。刮黛,是指用刀刮掉眉毛,这里比喻用刀刮去眉毛。披天姣,形容头发长而美。 秫米长腰漱蚁囷:秫米,即高粱米。长腰,指把腰身束得很紧。漱蚁囷,是指漱口的动作。 黄菊明朝为长菊:黄菊
重阳 得得浮家帝里游,西归节物共南州。 群鸥自得水空阔,远客肯因船滞留。 千顷白蘋风掠岸,一年黄菊雨深秋。 醉名未忍成狂率,任脱乌纱笑白头。 注释: 1. 得得:形容心情轻松愉悦的样子。 2. 帝里:指京城,这里指长安。 3. 群鸥:一群鸥鸟,在宽阔的水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 4. 千顷:形容水域广阔,面积很大。 5. 白蘋(pín):一种水生植物,叶子像白色的苹果,生长在水面上。 6. 黄菊
重阳 去岁重阳已百忧,今年依旧叹羁游。 篱底菊花唯解笑,镜中头发不禁秋。 凉风又落宫南木,老雁孤鸣汉北州。 如许行年那可记,谩排诗句写新愁。 译文: 去年的重阳节我已有百忧愁,今年依然感叹自己被囚禁在旅途之中。 篱笆下盛开的菊花只有它们能微笑,镜子中的我已经是满头银发。 凉风吹过宫南的树林,大雁向北飞翔发出孤独的叫声。 这样的岁月过去了怎么能够忘记,只好用诗歌来表达新的忧愁。 赏析:
重阳 【注释】: 重阳:即重九节,农历九月九日。古时有登高远望、宴饮赏菊的习俗。 丹叶:红叶。 细腰宫畔:泛指宫殿边。 商略:商议。 赏析: 这首诗是重阳节登高赏菊时的即兴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和时光易逝的感慨。 第一句“照江丹叶一林霜”,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江边的枫叶如血,整个树林都被霜覆盖。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枫叶比作丹叶,既形象又生动。 第二句“折得黄花更断肠”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重阳节日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一句“一年秋节重阳浓”,描述了重阳节的秋天特点。 第二句“园林上下皆清风”,描绘了重阳节时,园林中风清气爽的景象。 第三四句“远山百里削寒玉,平湖十亩磨青铜”,通过比喻,将山比作削去了棱角的寒玉,湖比作经过打磨的青铜,形象地描绘了山与湖的美丽。 第五六句“亦好茂树蓊西北
【重阳】 老去长争一寸阴,良辰物色负幽襟。 中秋素月偏离毕,九日黄花未散金。 蓓蕾不妨供小摘,茱萸聊复伴孤斟。 重阳何必今朝是,从此篱边日访寻。 注释: - 老去长争一寸阴:年纪大了(老去),常常争夺一点点阳光(一寸阴)。 - 良辰物色负幽襟:美好的时光辜负了深藏不露的情怀。 - 中秋素月偏离毕:在中秋节那天,明亮的月光(素月)没有完全消失。 - 九日黄花未散金
重阳 在客居之地恰逢九月重阳,匆匆中感叹岁月易逝。 篮子里装着秋天的果实,乌纱帽有时倾斜翻覆。 万物的景象就像相互对峙一样,山村中的美酒不必赊欠购买。 山深的地方看不到菊花,荞麦却正开满花朵。 注释与赏析: 1. 客里逢重九,匆匆惜岁华:在客居之处恰逢九月重阳,匆匆中感叹岁月易逝。 2. 篮舆上寒嵼,乌帽或攲斜:篮子里装着秋天的果实,乌纱帽有时倾斜翻覆。 3. 物态如相向,村醪幸免赊
重阳 劳生惜流阴,徂岁逼穷律。 灿灿黄菊花,离离紫茱实。 芳香不可再,采掇自有术。 零落势足悲,盛时亦未失。 登高散百虑,驱马恣所出。 或云避阳九,可以纳元吉。 嘉愿谁间然,且当醉终日。 注释: 1. 劳生惜流阴:感叹时光流逝,珍惜光阴。 2. 徂岁逼穷律:岁月匆匆,逼近年末。 3. 灿灿黄菊花:形容黄菊花色彩明亮灿烂。 4. 离离紫茱实:形容紫茱实果实繁多,分布均匀。 5. 芳香不可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题目要求,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总结概括。此诗前四句写重阳节,后四句写诗人重九时的感受和思考。 “风流九月胜前期”,重阳时节,登高赏菊是古人的传统习俗,作者以“风流”二字点明节日的气氛,用“胜前期”表明重阳节之隆重。 “谁把茱萸压桂枝”,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茱萸、桂花都是人们常用的香料,用来辟邪
重阳 佳处逢佳节,宁辞望眼劳。 有楼皆眺远,无日不登高。 野栗炊新秫,寒萸泛浊醪。 黄花何太晚,篱落上萧骚。 【注释】: 1. 佳处逢佳节:佳处,美好的地方;佳节,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汉族的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 2. 宁辞望眼劳:宁,难道;辞,推辞;望眼劳,指望着远方,劳心费力地看。 3. 有楼皆眺远:有楼,指有高楼;眺远,眺望远处。 4. 无日不登高:无日,没有一天;登高
重阳:重阳节 商飙惊秀木,松桂不受秋。 萸菊有光辉,芬芳满金瓯。 古来贤达人,逢时聊解忧。 龙山孟参军,帽落初不羞。 东篱陶徵士,得酒更何求。 若人不常有,至今称风流。 节物自尔殊,生灭同一沤。 浮世梦幻身,适意是良谋。 山翁未尝乐,而亦未尝愁。 吾独可奈何,任渠自悠悠。 注释: 1. 重阳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节日。 2. 商飙:商音,即秋高气爽的声音。 3. 秀木:指树木。 4. 松桂
诗句解释 1 茱萸半紫菊花黄:描述的是重阳节时的自然景象,茱萸(一种植物的果实)呈半紫色,菊花则已盛开并泛黄。 2. 时节催人日夜忙:强调了时间的紧迫和活动的繁忙,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忙于准备或庆祝,体现了重阳节的传统活动。 3. 便使老夫年满百:尽管年纪已经很大,但依然积极参与这个节日的活动。这里的“老夫”可能指的是作者自己,表达出虽然年岁已高,但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参与感。 4.
重阳 漫浪江湖已十霜,一秋强半又重阳。 可怜白日浑闲度,偶对黄花觉自伤。 客舍题诗书感遇,市楼沽酒慰凄凉。 登高不为酬心赏,直欲凭栏望故乡。 【注释】 1. 漫浪江湖:指在江湖中随意漂泊。 2. 十霜:指深秋的霜降。 3. 一秋强半:指秋天已经过去一半了。 4. 白日:太阳。 5. 感遇:即感慨时事、人事。 6. 沽酒:买酒。 7. 慰藉:安慰。 8. 登高:登上高处。 9. 酬心
重阳 黄花浑似旧,白发忽惊新。 争说参军帽,谁怜处士巾。 折腰宁不辱,有酒未为贫。 绝爱南山色,相看意转真。 译文 在金秋的重阳佳节,菊花盛开,色彩依旧鲜明如旧。但是,人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已悄然变白,如同新生的婴儿。这时,有人议论起古代士兵头上的军功冠冕,有人感叹起古代隐士身上的麻布道袍,这些服饰象征着荣誉与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然而,在世俗的眼光中,即使拥有满腹经纶却未必能获得尊重和认可
注释: 拂却京尘理去舟,闲云千里水悠悠。 1. 拂却京尘:指摆脱京城的喧嚣和纷扰。 2. 龙山帽:古代文人戴的帽子,这里指隐逸之志。 3. 黄花:菊花别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诗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纷扰,独自驾舟而去,与世无争。他欣赏着闲适的云端和无尽的水面,心情舒畅。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还梦想着在龙山之巅,享受那份清高脱俗的生活。他担心自己年华老去,菊花盛开时
重阳 战尽今秋见太平,西风多作北风声。 不吹乌帽吹毡帽,篱下黄花笑不成。 注释: ①重阳:农历九月九日,古代习俗有登高处饮菊花酒、插茱萸的习俗,因此又称“登高节”。 ②战尽:经过战斗,平定了叛乱。 ③乌帽:黑色的帽子。 ④毡帽:毛线帽。 赏析: 此诗以重阳节为题,描绘了一个战乱结束的和平景象。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这首诗是杜甫在公元770年(大历五年)重阳节所作。诗的内容如下: 重阳: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天登高赏菊,以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今日是,客邸忽凄怆: 今天是重阳节这一天,突然感到悲伤和凄凉。"客邸"指的是诗人的住所或临时居住的地方。 树叶惊风堕,稀衣袭雨凉: 风吹落叶纷纷落下,雨水打湿了稀疏的衣服,使人感到寒冷。 黄花衔古色,丹桂发天香:
重阳 满城风雨近重阳,篱菊含滋欲放香。 明日阴晴殊未定,先时欢会又何伤。 茱萸细看今还健,竹叶新醅且预尝。 幸免催租人败兴,不妨连日醉壶觞。 注释: 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满城风雨近重阳:形容重阳节当天天气变化无常,到处都在下雨。 篱菊含滋欲放香:篱笆上的菊花在雨后含着水分,快要开放散发香气了。 明日阴晴殊未定,先时欢会又何伤:明天的天气是阴是晴还不确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然后结合注释和相关文学知识,分析诗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以及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传统节日之一。古代以九为阳数,此日是一年中秋季的正中,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习俗有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等。 篱菊滋滋湿更香:篱笆旁的菊花在雨水滋润下更显香气。 不用登高狂落帽,正须开口笑传觞:不要像王粲一样登上高山而因风流泪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满城风雨送重阳” - 注释:在这一天,城里到处都是雨和风,似乎都在为重阳节的到来而忙碌。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节日气氛浓厚的画面,通过天气的描写来衬托节日的盛大和热闹。 2. “不独蜂愁蝶巳忙” - 注释:不只是蜜蜂和蝴蝶忙碌,连它们也感到了节日的压力。 - 赏析:这里的“蜂”“蝶”象征节日中的繁忙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繁忙氛围的感受
【注释】 黄河北渡:黄河以北。北渡,指渡过黄河。 气悲凉:天气寒冷、凄凉。 令节:佳节。令,美好。 旅思长:旅途中的思念之情悠长。 岂有茱萸对风雨:难道有茱萸花能抵挡风雨么? 豺虎偪封疆:野兽逼近边境,威胁边疆安全。 苔华扑地千层白,杨柳连天数叶黄:形容大地上的草木茂盛,生机勃勃。 却忆香山好诗句,一年年倍惜重阳:回想起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过的“重阳节”的诗句,每年重阳节都要倍感珍视和怀念。
重阳 宋玉愁怀老更加,百年秋序复天涯。 关河忽对重阳菊,樽酒谁过处士家。 落木萧萧同短鬓,西风日日为黄花。 无心更写登临兴,独凭阑干数暮鸦。 注释: 重阳:即重九节,古代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传统。 宋玉: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以才情著称。这里指屈原《楚辞·离骚》中的宋玉形象。 百年秋序复天涯:意思是说人生短暂如同秋天一样,转眼就到了生命的尽头。 关河:指山河。 重阳菊:即重阳节的菊花
【注释】 重阳: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传统的赏菊、插茱萸和饮菊花酒的日子。 佳节际重阳,西风野日黄。佳节:美好的节日。际重阳:在重阳节这天。际:临,到。 西风野日黄:秋天的风吹过荒野,阳光变得金黄。西风:秋天特有的气候,即秋风。野:野外,郊外。日:太阳(这里指秋日)。黄:金黄。 鸣鸿云外度,细菊目前香。鸣鸿:雁南飞的声音。云外:云层之外。鸣鸿云外度:大雁南飞的声音从云层之上传来,好像在空中回荡
重阳 海边今日又重阳,陇树飞红雁唳霜。 多事未逢陶令去,老怀难学孟嘉狂。 诗成何地堪乘兴,酒尽无钱可看囊。 顾影自怜多寂寞,菊花满把办归装。 注释与赏析: 第一段: - 海边今日又重阳:指的是今天又是重阳节,也就是九月初九,人们通常在这一天登高赏菊。 - 陇树飞红雁唳霜: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色,陇上的树叶已经转红,天空中大雁南飞,而地上霜气弥漫。 第二段: - 多事未逢陶令去
【注释】 羲轮:指太阳。 商飙:指秋风。 疏薄:稀疏,薄弱。 澄水:清澈的水。 遥岑:远处的山岭。 是时:这时。繁:多。 迟迟:迟滞,缓慢。 真烈士:真正有志气的人。 东篱人:陶渊明。 有酒不同斟:有酒不一起喝酒。 南山空在目:南山还在我的眼前。 抱夙契:抱着与先贤的约定。 夙契:旧约,先人的约定。 千载:一千年,很久远。 知音:理解自己心意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
重阳 九日江城望,风烟接百蛮。 雁声低夕照,诗兴薄秋山。 把菊欣相遗,思家迥未还。 升沉休握粟,得酒且开颜。 诗句翻译: - 《重阳》是王绩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的心情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 “九日江城望,风烟接百蛮。”描述了重阳节这天,诗人站在江边的城市望着远方,只见风烟缭绕,与百蛮相接。这里的“百蛮”指的是远处的异族或边疆地区。 - “雁声低夕照,诗兴薄秋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诗句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最后赏析表达技巧及诗人的情感或观点。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句来分析。“独坐小窗下,幽蛩不绝鸣”的意思是:我独自坐在小窗之下,耳边传来阵阵蟋蟀的悲鸣。“幽蛩”即“蟋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表现秋天萧瑟气氛的意象,这里指秋虫鸣叫,渲染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青天孤月静”
诗句释义: 1. 几回客里度重阳,五岭兹辰望故乡。 - “几回”表示多少次、经过多次。 - “客里”即在外地的异乡。 - “度”是度过、经历的意思。 - “重阳”指传统的重阳节。 -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外地度过了多次重阳节,每次都在五岭之边望着故乡。” 2. 薏苡肯将归上国,丹砂不为向炎方。 - “薏苡”是一种植物。 - “上国”指国家或首都。 - “丹砂”是一种矿物。 -
这首诗的译文是: 秋日的阳光照耀着水边,天空中丽紫和殷红交相辉映。悠闲的白云在晚霞的映衬下也变得绚烂多姿。山头绿树丛中的松枝犹如翠绿色的伞盖,涧畔野菊花黄澄澄地盛开。小溪里似乎有宿雁在邀请我前去栖息,树林深处仿佛有未归的乌鸦等待着我的来临。年成丰收,官府催租吏少,寂静的柴门无人敲击,一片宁静。 注释: 1. 《重阳》:指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 2. 丽紫殷红照水涯:形容秋天的景色美丽如画。 3.
重阳 帘卷西风鬓欲霜,消魂时节正重阳。 愁如绿水吹仍绉,人比黄花瘦亦香。 五夜悲秋蛩语急,一镫摇梦雨声凉。 年年携酒登高会,谁寄茱萸作佩囊。 注释: 1. 帘卷西风鬓欲霜:西风吹动帘子,使头发变得像霜一样白。 2. 消魂时节正重阳:重阳节是让人心伤的日子。 3. 愁如绿水吹仍绉:忧愁像绿色的水面被风吹得波纹起伏。 4. 人比黄花瘦亦香:人比黄花更显得瘦弱却散发出香气。 5. 五夜悲秋蛩语急
【注释】 登高:指重阳节,即九月九日。 禳:祈祷以祈求免除灾祸。 独上青山:独自一人登上青山。 望更哀:望着更加凄清悲伤。 白发乍随秋草长:忽然觉得头发白得像秋草一样。乍,副词,忽然。 黄花空傍战场开:黄花(菊花)在战乱的战场上盛开。 已无租吏催诗兴:已经没有催逼征诗征句的租吏了。 且向村翁索酒杯:姑且到村里的老头儿那里讨杯酒喝。向,动词,去,向村翁索取。 见说乱离今又甚
重阳 西风吹日暮,天气又重阳。 旅馆心难白,疏篱菊已黄。 病无医俗手,诗可涤愁肠。 欲遍茱萸插,凄然江海长。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重阳节期间所作,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中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1. 西风吹日暮:这句描述了重阳节的气候特征,即秋风起,日落西山。这种景象常常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萧瑟和岁月的流逝。 2. 天气又重阳:这里的“又”字表示时间的重复,即每年的这个时候
重阳 年华弹指又重阳,此日登临兴倍长。 风急雁行频聚散,霜高树色杂青黄。 林闲夕照明如画,篱下幽花晚更香。 几度阑干凭眺望,暮云秋景太苍苍。 注释 - 重阳: 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庆祝。 - 年华弹指又重阳: 表示岁月如箭,转眼又是一年重阳节。 - 登临兴倍长: 形容登高远眺时心情格外舒畅,感慨万千。 - 风急雁行频聚散: 描述大雁因风力急促而频繁地聚集和分离。 -
重阳 秋老西风滞雨声,今朝重九报新晴。 晓霞海色明吴甸,飞翠岚光入越城。 百尺凭楼堪送雁,数竿戛玉胜吹笙。 紫萸黄菊何心觅,香稻连畴足晚成。 注释: 1、秋老:秋天已至。 西风:秋风。2、滞雨声:指秋雨连绵不断。 重九:即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3、晓霞:晨曦中的红霞。4、海色:海水的颜色。5、吴甸:古地名,今江苏苏州一带。6、越城: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7、凭楼:登高远望。8、百尺:高楼或山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理解和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
重阳 白云红叶动关愁,聊把清尊当卧游。 烂醉莫题明日事,黄花虽好是穷秋。 注释: 1. 白云红叶动关愁:秋天的白云和红叶让人感到忧愁,因为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阳节。 2. 聊把清尊当卧游:我姑且用这个酒杯来代替我的旅行,就像在梦中游览一样。 3. 烂醉莫题明日事:喝醉了就不要考虑明天的事情,尽情享受眼前的美景。 4. 黄花虽好是穷秋:虽然菊花很美,但现在已经是一个秋天,已经没有多少日子了。 赏析
重阳 插帽黄花满,供人笑口开。 频年凄雨梦,此日故园杯。 得酒闲须醉,吾亲健未衰。 登高何处便,咫尺有城台。 诗句注释: 1. 插帽:戴帽子,插茱萸。 2. 供人笑口开:让人们开心地笑。 3. 频年(qīnián):连年。 4. 此日故园杯:今天回到家乡饮酒。 5. 得酒闲须醉:得到了酒就应当喝醉。 6. 吾亲(wúqīn)健未衰:我父亲还很健康。 7. 登高:登高远的山。 8. 咫尺:非常近。
【注释】: 九日惟今日:重阳节只有今天的这一天。 登高此最高:登上最高的山峰,这里指登高望远。 天空秋益肃,峰迥兴偏豪:秋日的天空更加清朗明净,群山耸立,显得特别雄伟壮观。 撷秀寒于菊,割鲜腴胜糕:采摘菊花的精华,比吃糕点还要香甜可口。 景光随处赏,赓咏有仙曹:欣赏周围的景色,吟咏着美妙的诗文,好像得到了仙人的帮助。 赏析: 重阳,又称“九九”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重阳 一夜雨廉纤,新晴景倍添。 日暄烘菊蕊,云散露峰尖。 秋色重阳胜,诗题即事拈。 登高堪眺远,四面卷珠帘。 译文: 昨夜的雨轻柔细腻,新的晴天景色更加明媚。太阳烘烤着菊花的花瓣,云朵散去露出山峰尖尖。秋天的景色比往常更美丽,因此随手写下了这个诗句。登上高处可以看得更远,四周都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于是我将窗户都卷起,欣赏这美丽的秋景。 注释: 1. 一夜雨廉纤:廉纤,指细雨。一夜雨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