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渐惊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
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水阁云窗,总是惯曾听处。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
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渐惊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
【注释】
燕子梁:即燕子楼,在今江苏南京市南秦淮河上。
秋千:一种游戏用具,两端有绳索,可以荡来荡去。
半湿:一半湿润,一半干燥。
薰篝:熏笼,用来熏被褥的炉子。
须待:须要等到。
催雪新词:催促新作的诗句。
重寻笙谱:重新寻找笙曲的曲谱。
水阁云窗:水上的亭阁和云端的窗户。
客里关河:指客居异地,身在异乡。
又怎禁:怎能经受得起。
一声声:形容雨声连绵不断。
疏篷:竹篷。
【赏析】
这首词写雨中舟次洹上的感受。全词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词人孤寂凄凉的心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词一开头便描绘出一幅清幽凄婉的图景:燕子梁深深处,庭院空寂;秋千架下,杨柳飘飞着袅袅烟雾。这幽静的景色,反衬出了作者的孤寂之情,烘托出一种凄冷的意境。“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怯试春衫”写出了词人对春天的畏惧和厌恶,因为春天是花开的季节,也是人们欢聚的时候。而词人却因为“长恨踏青期阻”,无法与家人团聚,所以感到十分痛苦和无奈。“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这里的“梅子后”指的是夏季的天气,而“余润留寒”则是指夏季的雨水使气温保持得比较稳定。“藕花外、嫩凉消暑”则是指荷叶上的露珠,以及荷花周围的清凉气息,都为夏日炎热的气候带来了一丝凉爽的感觉。这里既描绘出了夏日的景致,也表达了词人对夏日的喜爱之情。然而,接下来的句子却突然转折:“渐惊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词人原本以为夏季炎热的天气已经过去,但是没有想到秋天的到来却让他感到更加寒冷和孤独。这是因为秋季的夜晚常常伴随着蟋蟀的鸣叫,而词人却无法享受到这种乐趣。“萧萧”二字更是形象地描绘出了蟋蟀叫声凄凉的特点,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这里词人又提到了“催雪新词”的事情。原来词人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来创作新的作品,但是一直未能如愿以偿。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词人准备开始创作新词,但是却发现时间已经不早了。因此,词人只好重新寻找笙曲的曲谱,以便继续创作新词。“水阁云窗,总是惯曾听处。”这里词人再次回到了他的家乡。他在老家的水阁云窗前听过了很多优美的音乐,这些音乐曾经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享受。因此,现在他再次回到这个地方,自然会感到无比亲切和怀念。“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词人在客居他乡时,常常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因为他身处异地,无法与家人和朋友团聚,也无法享受到他们所带来的温暖和关爱。而如今,当夜幕降临、风雨交加时,词人的心情会更加沉重和难过。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让词人感到非常痛苦和无助。“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最后一句是词人对前文所表达的情感的总结和升华。他认为那些滴滴答答的雨声就像是一首首悲凉的歌曲,它们不断地敲打着船篷,让人心绪难平。这些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苦楚和无奈,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整首词以景入情,情景交融,将作者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