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送目,正木落衡皋,水寒湘渚。
碧海青天三万里,望断惊弦弱羽。
字写璇空,阵横紫塞,梦入黄芦雨。
锦笺一扎,漫留别后愁语。
空江水碧沙明,闲情谁与,共晚汀鸥鹭。
二十五弦弹古恨,逐伴又还飞去。
仙掌月明,长门灯暗,多少悲凉处。
千秋哀怨,只今犹绕筝柱。
【注释】
登:登山;衡皋:指高高的山陵。木落:树叶凋零,泛指秋天;湘渚:湘江中的沙洲;碧海青天:形容水天相接的地方;三万里:极言距离之远;璇空:星宿名(北斗七星);紫塞:古代边塞地区;黄芦雨:指芦荻丛生的湖岸;锦笺:精美的丝织品;别后愁语: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空江:空旷的江河;沙明:沙洲上的沙子清晰可见;晚汀鸥鹭:傍晚时分的汀洲上,有鸥鹭栖息;二十五弦:指古琴,二十五根弦,这里泛指弹琴声;逐伴:随着筝声而飞;仙掌:神话中的仙山;长门:汉宫名,即长门宫;灯暗:灯火暗淡;悲凉处:悲凉之处,指凄凉的景色。
【赏析】
《念奴娇·咏雁》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于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冬在杭州所作。
上片起首两句写秋日送目所见之景。“登临送目”四句,从登高远望的角度着笔,描绘出一幅深秋季节、湘江暮色的图景。“木落”二句点明季节,“水寒”二句则写出了此时此地的特定环境。“正”字承上启下,为全篇之纲。以下四句写眼前所见,“碧海青天”,以寥廓广阔的天空作背景,烘托出雁阵的雄伟壮观;“望断”二字则写出了对雁阵由近而远直至消失在视野之外的感受。至此,词人的视野已由眼前的景物拓展到整个宇宙空间,从而为下文进一步展开对雁阵的描写作了铺垫。“字写”二句承“望断”、“惊弦弱羽”之意,写雁阵排成的队形,宛如天上的星宿,又如地上的战阵。这一句中,“字”字用得极其传神,既写出了雁阵的整齐划一,又暗示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阵横”二句写雁阵排成的战斗队列。“阵横”二句写雁阵排成的行列横陈,犹如战场上的战阵,而“梦入黄芦雨”则写出了这一战斗队伍所进行的是一次夜行军。这一句中,“阵”字也用得极为传神。
下半阕写雁阵在行进过程中的种种情景。“锦笺一扎”,既表明此乃信札而非一般书信,又说明雁群之中必有一名领队者;“漫留别后愁语”,表明雁群中必有一位使者,其职责便是传递人的思念之情。“空江”二句,写雁阵在江河上空飞行时的情景。“空”字与“锦笺一扎”、“别后愁语”相照应,说明雁阵在江面上飞行时并不孤单寂寞,因为总有一只信鸽陪伴左右。“闲情谁与”一句,表明这只信鸽并非专为传递人的思念之情而来。“共晚汀鸥鹭”五句,写雁阵飞过湖滩时,湖上鸥鹭与之相伴的情景。“二十五弦”二句承上启下,写雁阵在飞翔过程中发出的鸣叫声。“逐伴”二句,写雁阵在飞翔过程中,有的随筝音而飞,有的却因不堪忍受筝音的折磨而纷纷离队而去。最后二句,写雁阵在飞过仙人居住的地方时所发出的鸣叫声。“仙掌月明”,既交代了仙人居住之地,又写出了仙人居住地的幽雅宁静。“长门”二句,借用汉代王昭君出塞和亲之事,暗喻雁阵飞过长门宫时所发出的哀怨之声。“千秋哀怨,只今犹绕筝柱”,既表达了作者对往事的追忆感慨,又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沉思索。
此词上片写雁阵的雄壮威武,下片写雁阵的哀怨之声以及作者对此事的深沉思索。全词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感韵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