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如故。
但满目荆榛,短碑残础。
竹阁巢居指点,总无凭据。
暗香疏影今何处,杳难寻、九皋双羽。
空教游子,缅怀陈迹,徘徊延伫。
差可喜、邯郸学步。
墨池遗派,书窗馀课。
零落瑶华,数尺溪藤留谱。
幽姿劲骨冰霜冱,更仙禽、半空飞舞。
山崖水次,伊人长在,悠然成趣。
【注释】
湖山:指西湖。
但:只是。荆榛:丛生的荆棘。碑:指刻有文字的碑石。础:碑石下埋入地下的石座。指点:指点迷津,意谓无处可寻。
暗香疏影:暗香和疏影,都是梅花的别称。杳难寻九皋双羽:杳然难觅,难以寻觅到它。九皋:传说中麒麟居住的地方,这里代指仙地。双羽:指鹤,也代指仙禽。
差可喜:稍微值得高兴的是。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反而弄巧成拙。
墨池遗派:书坛遗风余韵。墨池,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房前的小池,相传他曾在这里练习书法,后人因此称书法为“墨池遗派”。
瑶华:美玉。数尺溪藤留谱:几尺长的溪旁的藤蔓上留下了梅花树的记录。
幽姿劲骨:高洁的身姿和坚定的骨骼。冰霜冱(hù):像冰一样冷峻。
仙禽:仙鹤。半空飞舞:像神仙般的在空中飞翔。伊人长在:伊人,指自己。
【赏析】
《孤山梅鹤卷》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题。此诗是一首题画词,借咏梅花来抒写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慨不平之情。全词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意境高远清远。
开头两句“湖山如故”,点出地点,交代了背景。作者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曾于公元1189年(绍兴十九年)任江东安抚使兼都督司事,治理杭州,使“江左名郡,一时富盛”①。所以,当看到满目荒凉时,他不禁发出了感慨:“但满目荆榛,短碑残础。”
第三句“竹阁巢居指点,总无凭据”是说当年自己在杭州时所居的“竹阁”,现在已无从辨认了。第四、五句“暗香疏影今何处,杳难寻、九皋双羽”则是写梅花。这两句是词人的想象和推测:梅花虽美,但它隐没在密林深处,难以找寻。“杳难寻”是说梅花隐没得太久,连它的踪迹也难寻到。“九皋双羽”即指鹤,也是代指梅花。《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月”,“乘赤豹,驾白螭”等,都含有求贤之意。而此处则借“九皋双羽”以喻贤者隐遁之所,表明其追求贤才之心。
第六句“空教游子,缅怀陈迹,徘徊延伫”,意思是空自让游子们去怀念陈迹,徘徊留恋,久久不忍离去。这一句既表现了对往昔岁月的追恋,又透露着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
第七、八句“差可喜、邯郸学步”,这是全词的警语。“差可喜”三字是词人自我解嘲的话。“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中的寓言故事,意思是从邯郸学走路,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走路,反而把本来会走的走丢了。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达词人虽然学步不成,却能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教训的意思。
第九、十句“墨池遗派,书窗馀课”,是对前文“忆昔少年游”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墨池遗派,是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房前有小水池,他曾在这里练习书法;书窗馀课,是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房前的小窗户旁练字,后来他的书法被人们传颂下来,成为书法史上的美谈。词人通过这两方面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敬仰之情和学习书法的愿望。
第十一、十二句“零落瑶华,数尺溪藤留谱”,则是对前面“忆昔少年游”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瑶华”,指梅花、竹子等植物的花或枝干等,这里指梅花。“溪藤”指溪边的老藤。“数尺溪藤留谱”的意思是在溪边的老藤上留下了梅花树的记载。
最后四句“幽姿劲骨冰霜冱,更仙禽、半空飞舞”,“山崖水次,伊人长在,悠然成趣”是全词的主旨所在。“幽姿劲骨冰霜冱”一句赞颂梅花的高洁品质;“仙禽,半空飞舞”一句则是赞美梅花的超凡脱俗。“山崖水次”即山崖水畔,指的是梅花生长的地方。“伊人长在”即伊人(指梅花)永存不灭,“悠然成趣”即是说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悠然自得地生活下去。
这首词以梅花为中心意象,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同时,它也寄寓了诗人的人生理想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