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碧海,即指广阔的大海。冰轮,这里指明亮的月亮。
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
吹过海面,带来了秋天的香气,月光皎洁明亮,就像洁白的雪花一样。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
在忧愁之中,看到美好的天气和夜晚,但知道这一切都将成为悲伤的泪水。
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现在一个人影孤单地面对过去曾经陪伴过的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
在花径中玩耍捉迷藏,不小心引起了萧瑟的井边梧桐树叶落下。
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
是否记得那时你拿着轻薄的纱绢扇子,又经历了几次的凉热?
只落得,填膺百感,总茫茫、不关离别。
只是留下了许多情感,心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这些都与离别无关。
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任由着无情的紫玉在夜里冷风中破裂。
【赏析】
《琵琶仙 · 中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以中秋月夜为背景,通过描绘词人独自赏月、怀旧思乡的复杂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于美好时光难以挽留的无奈。
词的开篇“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通过对碧海与明月的描写,展现了词人的孤独与寂寞。这里的“碧海”和“冰轮”都是比喻,象征着词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世界的隔离。而“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则表达了词人对月亮的好奇和探寻,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对人生和命运的疑问。
接下来的几句“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进一步描绘了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象。秋风拂过海面,吹散了秋日的香气,使得月光更加明亮清澈,如同白雪一般。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暗含了词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纯净。
词人的心情却并不因此变得轻松愉快,反而更加沉重。“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这一句直接点明了词人内心的愁绪。即使身处美好的夜晚,也无法掩饰内心的痛苦与悲伤。这种痛苦可能源于对过去的怀念,也可能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接下来的句子“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更是深化了这一情感。词人独自一人面对过去曾经陪伴过的明月,感受到了孤独与无助。这种情感不仅来自于对过去的怀念,更来自于对未来的担忧。
最后一句“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则是一种无奈的接受。词人无法改变现实,只能接受这一切。这既反映了词人的现实处境,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这首词通过对中秋节夜的描述,展现了词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它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也有对人生无常、时光易逝的感慨。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使这首词成为了辛弃疾作品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