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疏柳斜阳晚,凄然数声低唤。吸露频啼,迎风乍咽,迸出悲丝急管。宫商偷换。和五夜寒螀,一天哀雁。恨杀螳螂,惊回焦尾鹍弦断。
当年齐女曾变。故宫衰草外,何限秋怨。罗袂无声,玉墀尘满,落叶几番零乱。余音宛转。想动影低鬟,妆残帘卷,杜甫山妻,夜飞人不见。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句以及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题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小园疏柳斜阳晚,凄然数声低唤”一句,写景。诗人先描绘出一幅小园中疏柳斜照的景象。小园里稀疏的柳树,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格外凄凉。蝉儿在树上凄然地啼叫了几声后,又发出几声悲凄的低吟。“斜阳晚”“凄然”“低唤”三个词,渲染了一种哀伤的氛围,为下文写蝉鸣作铺垫。

“吸露频啼,迎风乍咽,迸出悲丝急管”三句,写蝉鸣。诗人接着描写蝉鸣的细节。它“频啼”,即不停地啼叫;“乍咽”,是说声音忽而变得急促。这些细节描写把蝉鸣的声音和状态写得非常逼真,使人如闻其声。“宫商偷换”是写蝉鸣声的变化。这里“宫商”指的是音乐中的音律和声调,“偷换”指它们之间发生了转换。诗人将蝉鸣声比作“五夜寒螀”,寒螀即秋蝉,以虫拟人,说明寒蝉叫声与人的哀怨之声相似,这既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又暗示了秋天的萧瑟景象。

“恨杀螳螂,惊回焦尾鹍弦断”两句,写蝉的遭遇。诗人用“恨杀螳螂”来比喻自己对这种不幸遭遇的痛恨,用“惊回焦尾鹍弦断”来形容自己的惊恐之情。诗人认为螳螂捕蝉时,不惧危险,而当蝉欲得其所时,螳螂却惊慌失措,甚至被吓断了琴弦。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答案】

译文:小园里稀疏的柳树,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凄凉。蝉儿在树上凄然地啼叫了几声后,又发出几声悲凄的低吟。“斜阳晚”“凄然”“低唤”三个词,渲染了一种哀伤的氛围,为下文写蝉鸣作铺垫。吸露频啼,迎风乍咽,迸出悲丝急管。“宫商偷换”是写蝉鸣声的变化。这里“宫商”指的是音乐中的音律和声调,“偷换”指它们之间发生了转换。诗人将蝉鸣声比作“五夜寒螀”,寒螀即秋蝉,以虫拟人,说明寒蝉叫声与人的哀怨之声相似,这既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又暗示了秋天的萧瑟景象。恨杀螳螂,惊回焦尾鹍弦断。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愤懑和无奈。

赏析:

这首咏物词是一首托物寓志之作,借咏蝉以抒怀。上片着重刻画环境气氛。首句点明地点——小园,时间——傍晚,并以斜阳烘托,使小园更显凄凉。次句点明了蝉鸣的时间——凄然几声之后。第三句写蝉声的特点——频频低唤。第四句写蝉声的特征——乍咽。最后三句写蝉声的变化及蝉鸣给人的感受——宫商偷换,仿佛是寒螀的哀鸣,又似焦尾鹍弦被惊而断裂的声音。

下片着重刻画蝉的性格特征。起句写蝉的境遇——当年齐女曾变。齐女,传说中周宣王之女,能鼓五十弦瑟,《列子·汤问》:“周君闻(齐女)善鼓瑟,请于天子。……于是乃命燕客白公大心鼓之。”后遂以齐女代指善于弹奏乐器的人。《文选》李延寿《南史·乐志》:“《齐史》:齐主(东昏侯)幸华林园……于竹楼临川作妓,使歌者齐唱‘鸡鸣晓月’,‘蝴蝶飞时春已老’……帝悦曰:‘好!此曲极动听。’因取笛与左右数十人更唱迭吹,帝自弄笛为节。……帝曰:‘此曲甚妙。’乃诏云音伎皆停今夕乐,尽奏此曲。……帝曰:‘可复取一调名‘齐腰’。”后人遂以“齐腰”指弹拨乐器。齐女既指善于弹拨乐器的人,也暗含了蝉鸣声的哀切、急骤之意。次句写蝉的境遇——故宫衰草外。故宫,即故都,这里借指昔日繁华之地。宫外长满杂草,可见往日的繁华早已不复存在。这两句不仅写出了环境的变迁,同时也暗喻了世事无常,盛衰兴替的哲理。第三句写蝉的境遇——“何限秋怨”。秋日万物凋零,蝉独处高枝,无依无靠,不免产生许多哀怨。“罗袂无声”三字既写蝉的孤寂,又暗示了蝉鸣声之凄切。“落叶几番零乱”四字进一步渲染了秋风萧瑟的气氛。“余音宛转”一句,既写出了蝉鸣声之悠扬不绝,又暗含着诗人对往事的追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想动影低鬟,妆残帘卷”,写蝉鸣声引起了人的遐想。“杜甫山妻,夜飞人不见”二句,用杜甫《宿府》诗中的意境作结。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杜甫流落至彭蜀(四川彭州),次年春天,他到成都郊外游览,看到一位女子在夜晚飞翔,不禁感叹:“安得增禽送远目?愁颜与醉笑相半”(《赠韦偃编舞图》)。这里用杜甫的意境作收尾,表明诗人在听到蝉声之后,联想到了自己漂泊在外,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心情,从而更加突出了蝉鸣声的悲切、急骤。

此词以蝉的悲鸣作为线索贯穿全篇,通过描写环境气氛、蝉鸣声、蝉的特性及蝉所处的境遇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