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昼窜,一片飞蓬卷。西风万里,逾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注释】

①永遇乐:词牌名。②幽州:今北京市。③候雁哀鸣,惊麇昼窜:候雁哀鸣和惊麋昼窜,都是指边塞的凄凉景象。④斡难河: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山附近。⑤玉关:即玉门关,位于河西走廊西端。⑥千秋:千年。⑦明妃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郊。⑧祁连:即祁连山,在今青海省。⑨射虎:指东汉马援征匈奴的故事,马援曾单骑深入匈奴境内,射杀敌人数人。⑩岁华易晚:年华渐老。

【译文】

夕阳下,我独凭高楼望处,满怀秋意。候雁哀叫,惊慌的野兽四处奔逃,一片飞蓬随风卷去。风从西来,越过沙漠,越过大漠,首先到达斡难河畔。但只见苍茫大地目极所及,玉关消息初断。

千年之后,只有王昭君的墓地,还青青未染。听人说胡儿每年经过祁连山时,总是泪落而怨伤。岁月沧桑,关河依旧,汗马功名已今非昔比。惊心的是南山上射杀老虎的情景,时光流逝,年华易晚。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作者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悲苦、对战争残酷和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的作品。全词以“落日”、“长是”等词语开头,渲染了一幅辽阔的秋野图;以“候雁哀鸣,惊麋昼窜”等景物结尾,表达了作者的愁绪和无奈之情。

起首两句“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描绘出一幅辽阔的秋野图,为下文作铺垫。“幽州”是辽代的都城,这里用“幽州”表明诗人身处边塞,面对广漠的北方边地。“凭高望处”,点明诗人是在高处俯瞰,进一步表现出他的孤独和寂寞之情以及深深的忧思。“秋思何限”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

以下三句“候雁哀鸣,惊麇昼窜,一片飞蓬卷”,则是对前一句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的描写。“候雁哀鸣”表现了边塞秋天的凄凉和寒冷;“惊麋昼窜”则表现了边塞的荒凉和荒芜;“飞蓬卷”则暗示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接下来“西风万里,逾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是对前面几句的具体化和深化。“西风万里”表现了边塞的严寒和恶劣环境;“逾沙越漠”则进一步揭示了边塞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困难;最后一句“先到斡难河畔”则表现了边塞的军事重要性和战略地位。

然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则是对前面几句的具体化和深化。“苍然”表现了边塞的荒凉和贫瘠;“玉关消息初断”则进一步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然后诗人又以“千秋只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作为过渡,引出自己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感慨之情。“千秋只有”表现了历史的漫长和无情;“明妃冢上”则具体指向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王昭君;最后一句“长是青青未染”则表现了她的忠贞不渝和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则具体描述了边塞的战事和战士们的生活状态。“胡儿”、“祁连”则分别指代了外族和边疆地区;“泪落笳声怨”则具体表现了战士们对战争的恐惧和无助。

最后“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则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和升华。“风霜顿改”表现了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关河犹昔”则具体指向了边塞的地理特点;最后一句“汗马功名今贱”则表现了战争结束后人们对功名利禄的追求逐渐淡化和改变。

整首词通过对边塞景色和战事的描述,展现了边塞将士们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以及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