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一棹横飞,趁荻笋初尖,鸭波如縠。此行真为,双峰耸翠,两湖明渌。繁华南渡事,剩万柳、搓金梅绽玉。却还见、处士山前,珠殿压云高矗。
当年落叶西风,记瘦杖才停,短篙争逐。酒边楼阁,茶边亭榭,眼中犹熟。僧廊残句在,试细拨、笼烟寻旧竹。好追取、铁笛风流,更添新曲。

【注释】

①棹:船桨。②荻笋:一种植物,初春时节抽穗。③縠(hú):水波纹。④双峰:指西面的天竺、灵隐两山。耸翠:高耸入云。⑤渌:绿水。⑥南渡事:指南宋高宗建炎南渡的事。⑦万柳、搓金梅、绽玉:都是形容西湖景色的词语。⑧处士山:在杭州灵隐寺附近。⑨珠殿:指灵隐寺中的法相院。⑩残句:即“老僧已死成新鬼,笑倩顽皮伴酒徒”的诗句,语出苏轼《赤壁赋》,这里用其意。

【译文】

一叶扁舟,乘着春江上轻风,正驶过荻竹丛中,水面像明净的绢帛。此行真是为了观赏双峰耸翠,欣赏两湖如碧的美景,领略南宋繁华南渡的遗迹。西湖的风光依旧,万株杨柳,如同黄金一样,又见梅开似玉。但见灵隐寺前,那古色古香的法相院,犹如珍珠般矗立于云雾之中。

昔日落叶秋风,记得瘦长的杖才停下,短小的船篙也争先逐流。酒楼茶馆,亭榭楼阁,都历历在目。寺廊中还存有苏轼题写的残句,试着仔细拨弄,仿佛还能听到笼烟中的竹笛声。好想追取当年铁笛风流,为新的曲调增添更多的情趣。

【赏析】

此诗是苏轼对杭州灵隐寺一带景物的赞美之作。首句写景,交代了诗人乘船游览的地点和时间;次句点明此行的目的;三、四句描绘了他所见的西湖美景;五、六句回忆往事,表达了他对此地的留恋之情。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富有画意和诗意。

第一二句写春日里,诗人乘着扁舟顺流而下,正驶过一片嫩绿的荻竹丛和微波粼粼的水面。“趁”字表明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多么轻松愉悦,多么自由自在。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游兴盎然,而且渲染了春江行舟时特有的气氛。“双峰耸翠”,指的是远处的两座山峰苍翠欲滴,十分引人注目。“两湖明渌”(渌通“绿”),则是指近处的西湖波光粼粼,清澈透明。“繁华南渡事”一句,既点出了杭州是南宋的故都,又是诗人此次游湖的目的地。

第三句紧接前二句而来,笔锋陡转,由实而虚,从眼前景物联想到历史旧事。“剩万柳、搓金梅绽玉。”这句诗以极其传神的笔墨,绘出了杭州城郊万株杨柳婆娑多姿、婀娜多姿的景象;同时把梅花比喻为“搓金”,使花之娇艳更加突出;又把“玉”比作梅花,使花之洁白晶莹更加醒目。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与性格,从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杭州的春色之美。

接着四句转入对西湖风光的描写,也是对杭州名胜古迹的回忆与凭吊。诗人由“繁华南渡事”联想起当年北宋南渡后,杭州成了南宋王朝的政治中心,西湖也就成了皇家园林。“却还见”一句承前启后,既是对前两句的回应,又是过渡到下文的内容。诗人在这里以“处士山前,珠殿压云高矗”来写灵隐寺,这是诗人对灵隐寺景色的赞美。“处士山前”是灵隐寺的门户。“压云高矗”是说灵隐寺坐落在半山腰之上,十分高大峻拔,凌空欲飞。这一句既是对灵隐寺的具体描写,又是对整个杭州景色的高度概括。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这次游湖的感受的抒发。“酒边楼阁”,“茶边亭榭”,都是杭州的名胜所在;它们不但让诗人流连忘返,而且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眼中犹熟”,说明这些地方在他脑海中印象太深,以至于难以忘却。“僧廊残句在”,则是指这些地方还有苏轼当年留下的诗句。末句“铁笛风流,更添新曲”是对前面景物的进一步想象与补充,也是对全诗主旨的总结。诗人通过想象与联想,把西湖的自然景观和自己的游兴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他对杭州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